他们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心里都揣着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哪怕身处异国他乡,这份情感也从未淡过。
吃饱喝足,没人招呼,大家都自动站起身,排着队把碗筷拿到厨房去洗。
有人擦桌子,有人把挪开的沙发推回原位,有人蹲在地上收拾报纸,动作麻利又默契。
不过半个钟头,原本热热闹闹的屋子就恢复了整洁,仿佛刚才那场盛宴只是一场温暖的梦。
“那我们先走啦,感谢招待!”
大家挥挥手,眼里都带着满足的笑意。
“路上小心!”刘春晓和顾从卿送到门口,看着大家三三两两结伴离开的背影,心里都暖烘烘的。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干净的地板上,空气里还残留着饭菜的余香,这份来自家乡的味道,不仅填饱了肚子,更给了这群远游的学子无穷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1979年的第一场雪落进伦敦的雾里时,刘春晓拿着医学院的转专业通知,在雪地里转了三个圈。
她冲进公寓时,顾从卿正对着书稿修改,见她举着通知红着眼圈,赶紧起身:“成了?”
“成了!”刘春晓把通知拍在桌上,指尖划过“骨科专业”几个字,“以后能正式学医了!”
她忽然抱住顾从卿,声音带着哭腔,“一年了,总算没白费力气。”
顾从卿拍着她的背笑:“我就知道你行。
晚上咱们好好庆祝。”
他看着窗外的雪,心里盘算着,等她适应了新专业,开春就申请回国探亲,三年了,土豆该长多高了?
转年开春,顾从卿刚把探亲申请填好,就被蔡大使的秘书叫去会议室。
会议室的窗帘拉得严实,几位参赞和资深外交官都在,气氛比往常凝重。
蔡大使见人到齐,从抽屉里取出个牛皮纸文件袋,封口盖着红色火漆印。
他推了推眼镜,声音低沉:“今天的会,保密级别‘绝密’。”
文件袋传到顾从卿手里时,他指尖顿了顿。
薄薄几张纸,却沉得像块石头。
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写着关于香江回归谈判的初步构想,甚至标注了英方可能提出的棘手问题,旁边用红笔圈着“主权问题不容退让”。
“从卿,你在英国待了三年,熟悉这边的社会舆论,又跟不少上层人士打过交道。”
蔡大使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这份文件,是让你们提前做准备——接下来几年的外交工作,会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顾从卿翻到最后一页,见上面列着需要收集的信息:英方民众对香江的认知、议会各派的态度、媒体可能的动向……他忽然明白,探亲的事,怕是要往后推了。
“我明白。”他把文件放回桌上,语气平静却坚定,“需要我做什么,尽管安排。”
散会后,顾从卿走在使馆的回廊里,春风带着寒意吹进来。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张没来得及交的探亲申请,叹了口气。
回到公寓,刘春晓正在厨房炖鸡汤,见他回来,笑着扬声:“今天炖了你爱吃的鸡汤,等会儿尝尝?”
顾从卿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把脸埋在她发里。
鸡汤的香气暖融融的,却压不住心里的沉重。“春晓,”他轻声说,“回国探亲的事,可能得晚阵子了。”
刘春晓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反手握住他的手:“是不是工作上的事?
没关系,我等你。
实在不行,我暑假跟你一起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