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22)

“你说,李教授的学生们什么时候来?”她忽然抬头,针尖在阳光下闪了闪,“我把绣花绷子都准备好了,想跟他们学剪纸。”

我刚要答话,三叔的相机“咔嚓”响了一声。他举着相机从树后转出来,镜片上还沾着露水:“这张好,雅溪抬头的样子像画里的人。”他颠颠地跑过来,把照片塞进我手里,“给,夹进相册里,这可是咱村的‘春日第一绣’。”

照片上,牛雅溪的发丝被风掀起,脸颊映着晨光,手里的帕子像只停在石头上的白蝴蝶。我刚把照片插进相册,就听见村口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三叔立刻举着相机冲了过去,嘴里喊着:“肯定是李教授来了!”

果然,拖拉机后面跟着辆面包车,李教授从副驾驶探出头,拐杖在车斗上敲得当当响:“小陈!小雅溪!我把学生带来了!”车斗里挤着五个年轻人,都背着鼓鼓的背包,看见我们就挥手,像群刚出笼的鸽子。

我爸从屋里迎出来,手里还攥着半截竹篾:“教授来得正好,我刚编了个小簸箕,你们看看对不对路。”他把簸箕递过去,竹篾的纹路在阳光下像流水般起伏。

李教授的学生里有个扎马尾的姑娘,立刻掏出笔记本记起来:“陈叔,这‘盘长结’的起头是不是得留三根主篾?我上次在博物馆画的图,总觉得少了道工序。”

我爸让她拿起竹篾试试,自己站在旁边指点:“左手捏着‘定篾’,右手这根得绕着主篾转半圈,看见没?就像给它系鞋带……”姑娘学得认真,马尾辫随着动作一甩一甩,牛雅溪凑过去看,手里的绣花针差点扎到手指。

“雅溪姐,你绣的迎春花真好看!”另个戴眼镜的男生凑过来,手里捧着本民俗纹样集,“这花瓣的弧度,跟清代绣品里的‘小打籽’针法特别像,你是跟谁学的?”

牛雅溪的脸颊红了,把帕子往身后藏:“我妈教的,她说绣东西能静气。”

李教授拄着拐杖在院里转了一圈,目光落在墙角的柴火堆上——那里堆着我爸劈好的柴火,每根木头都劈得长短均匀。“小陈啊,”他忽然开口,“县文化馆想办个非遗展,我想把你的竹编和雅溪的刺绣放进去,你俩愿意吗?”

我爸手里的竹篾“啪”地断了:“俺这粗手艺,能进文化馆?”

“怎么不能?”李教授用拐杖敲了敲簸箕,“这‘活扣’技法,现在全国能熟练掌握的不超过五个人。再说雅溪这绣活,配色里有咱北方的憨气,比城里绣坊的精致活儿有生命力。”

牛雅溪的帕子从手里滑出来,落在地上。戴眼镜的男生赶紧捡起来,指着帕子上的迎春花:“你看这黄色,不是纯黄,掺了点赭石色,像极了刚冒头的花苞,带着土气才好看。”

正说着,周明正的面包车停在了门口,他探出头喊:“林薇让我送材料来了!”他身后跟着两个穿工装的年轻人,正搬着一卷卷布料和竹篾,“这些是苏州的细竹篾和杭绣线,林薇说普通材料配不上咱平安村的手艺。”

牛雅溪摸着那些绣线,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这孔雀蓝真好看……我想绣只山雀,就用这个色。”

我爸捧着苏州竹篾,手指轻轻摩挲:“这篾子细得能透光……俺试试编个蝈蝈笼,给孩子们当玩意儿。”

李教授的学生们已经围了上来,扎马尾的姑娘拿出手机:“陈叔,能拍段编竹篾的视频吗?我想发在非遗保护的公众号上。”戴眼镜的男生则拉着牛雅溪,要她讲讲配色的心得。三叔举着相机穿梭在人群里,嘴里念叨着“这个角度好”“雅溪抬头笑一个”,忙得像只采蜜的蜜蜂。

中午吃饭时,院里摆了张长桌,我妈杀了只老母鸡,炖得黄澄澄的汤里飘着蘑菇。李教授的学生们捧着粗瓷碗,吃得直咂嘴。扎马尾的姑娘指着桌上的腌萝卜:“这萝卜切得真匀,像机器刻的。”

我妈笑得皱纹都堆起来了:“是雅溪切的,这丫头刀工比陈默强多了。”牛雅溪的脸一下子红了,把碗往嘴边凑,差点把汤洒在绣帕上。

饭后,李教授的学生们跟着我爸学竹编,牛雅溪则被戴眼镜的男生拉去看刺绣纹样集。我蹲在墙角劈柴,周明正凑过来递了瓶汽水:“林薇说,非遗展要是办得好,就申请把平安村设为传承基地。”他拧开汽水瓶盖,“到时候会有游客来学手艺,咱村的土产就能卖出去了。”

我看着院里的热闹景象:我爸正教学生们如何处理竹篾的毛刺,牛雅溪和戴眼镜的男生对着纹样集争论不休,三叔举着相机拍阳光下的竹篾影子,李教授拄着拐杖站在旁边,脸上的笑容像晒暖的老人。忽然觉得,这些从天南海北来的人,像春天的种子,落在平安村的土里,就要冒出芽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傍晚时,周明正该走了。牛雅溪把绣了一半的迎春花帕子塞给他:“麻烦带给林薇姐,问问她这配色行不行。”周明正接过帕子,冲我挤了挤眼:“雅溪姐绣的山雀,眼睛用了点翠色,林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