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卤味江湖的新变量

“秦枫”这个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创业论坛、美食博主的推荐名单以及商业媒体的报道中。“卤味新势力”、“移动的卤味银行”、“小成本创业标杆”……各种标签和赞誉纷至沓来。

“秦枫效应”开始显现:

1. 粉丝经济的极致变现:秦枫的粉丝本身就是秦记卤味的忠实消费者和潜在加盟商。他们因为信任秦枫而购买产品,因为认同模式而选择加盟。这种基于信任的商业转化,效率极高。

2. 媒体的主动关注:从最初的美食探店自媒体,到后来的地方电视台财经频道,甚至一些全国性的商业媒体,都开始主动联系秦枫,希望对他和他的秦记卤味餐车项目进行报道。每一次曝光,都让秦记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3. 行业交流的邀约不断:秦枫开始收到各种行业峰会、创业沙龙的演讲邀请。主办方希望他能分享“秦记模式”的成功经验,探讨卤味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站在聚光灯下,秦枫从一个实干型创业者,逐渐向行业意见领袖的角色转变。

4. 供应链端的积极响应:随着秦记餐车数量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上游的食材供应商、调料生产商也开始主动找上门来,希望能成为秦记的合作伙伴,提供更优质、更低成本的原材料。这使得秦记在供应链端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秦枫深知,名气是把双刃剑。它能带来机遇,也能放大问题。他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成功冲昏头脑,反而更加谨慎和专注。他将大部分精力依然放在直营餐车的精细化运营和加盟体系的打磨上。他知道,只有过硬的产品和成熟的体系,才能支撑起这份来之不易的名气,才能让“秦记卤味餐车”走得更远。

他开始系统性地梳理加盟流程:从加盟商的筛选、培训,到餐车的定制、卤料的统一配送,再到日常运营的指导、营销活动的支持,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标准化、规范化。他建立了专门的加盟商服务团队,确保每一位加盟商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对于那些主动咨询加盟的粉丝,秦枫团队会进行严格的初步筛选。他们不仅仅看对方是否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更看重对方的创业热情、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对秦记品牌理念的认同。秦枫反复强调:“我不是卖一辆餐车给你,我是找一个事业伙伴,一起把秦记卤味做大做强。”

初步筛选通过后,会安排意向加盟商到总部(秦枫已经租下了一个小型办公室作为运营中心)进行详细的洽谈和实地考察,品尝产品,了解运营模式和支持政策。只有双方都满意,才会进入下一步的合作。这种审慎的态度,为秦记加盟体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品牌的橄榄枝:不止于卤味的策划邀约**

秦枫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商业洞察力和内容创作能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他不仅仅被视为一个成功的卤味创业者,更被看作是一个擅长打造爆款、引爆流量、洞察消费者心理的“商业策划高手”。

起初,是一些与卤味行业相关的小品牌,希望秦枫能为他们的产品改良、门店运营或者线上推广出出主意。秦枫念及同行情谊,有时会给出一些善意的建议,但并未深入参与。

然而,随着“秦记卤味餐车”模式的成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向秦枫伸出橄榄枝的品牌,开始超出卤味乃至餐饮的范畴。这些品牌来自各行各业,它们看中的,是秦枫身上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将一个看似普通的传统项目,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精准的互联网营销,打造成现象级品牌的潜力。

第一份正式的品牌策划邀约,来自一个区域性的连锁熟食品牌“老李记扒鸡”。老李记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产品口味不错,但品牌老化严重,年轻人不买账,门店生意每况愈下,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老板李总通过朋友辗转联系到秦枫,开出了不菲的顾问费,希望秦枫能为老李记“把脉问诊”,策划一套全新的品牌升级方案,帮助其焕发新生。

秦枫犹豫了。他的精力主要在秦记卤味餐车的扩张上,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去兼顾其他品牌的策划?而且,老李记虽然也是熟食,但与秦记卤味在产品线上有一定的重合,会不会造成竞争?

李总似乎看出了秦枫的顾虑,坦诚地说:“秦总,我知道您现在事业做得很大,可能看不上我们这点顾问费。但我是真心佩服您的能力和眼光。老李记是我的心血,我不想看着它就这样垮掉。我请您不是让您来帮我们打败秦记,而是希望您能指点我们,找到一条适合老李记自己的活路。我们可以避开正面竞争,甚至,如果模式合适,我们也愿意借鉴秦记的思路,或者在某些方面与秦记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