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爱心的“甜蜜负担”

“还有那些来拍照的,”张桂芬叹了口气,“昨天陈奶奶跟我说,她吃饭的时候,好几个人围着她拍,她饭都没吃好,心里堵得慌。”

林晓雅理解张桂芬的心情。她们创办食堂的初衷,是为了给老人们一个温暖的家,一份可口的饭菜,一份精神的慰藉。现在,这份纯粹的爱心,似乎被一些附加的东西裹挟,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张老师,这样下去不行,”林晓雅神情严肃地说,“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不然爱心就会变成负担,甚至可能偏离我们最初的方向。”

张桂芬疲惫地靠在椅背上,连日的忙碌和应酬让她有些心力交瘁。她看着窗外,阳光依旧明媚,但她的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忧虑。“小林,我听你的。你是文化人,有想法,你来牵头,我们一起把这个‘家’管好。”

林晓雅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整理物资、管理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守护好这份爱心的纯粹性,让食堂回归它本来的样子——一个属于老人们的,安静、温暖、有尊严的港湾。

她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的规则。首先是设立了专门的“爱心管理小组”,由张桂芬担任组长,林晓雅协助,志愿者中选出几位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成员共同参与,负责统筹捐赠物资的登记、入库、出库,以及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排班。

对于捐赠物资,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接收标准和流程:明确表示不接受与食堂运营无关的物品,不接受带有商业附加条件的捐赠;所有捐赠物资都要登记造册,定期公示,确保每一份爱心都用在实处。他们还联系了社区,借用了隔壁一间闲置的小仓库,将物资进行分类存放,贴上标签,方便取用。

对于志愿者,他们建立了严格的招募和培训制度。新志愿者必须经过面试,了解食堂的宗旨和服务理念;上岗前必须参加由老志愿者和林晓雅组织的培训,内容包括服务规范、与老人沟通技巧、食品安全知识等;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时间进行合理排班,明确岗位职责,避免人浮于事。林晓雅还特意强调,志愿者的首要任务是服务老人,而非“作秀”,在食堂内要保持安静,未经老人同意不得随意拍照、打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外来探访和媒体采访,他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原则上不接受大规模的探访团,媒体采访需提前预约,并且要在不影响老人正常用餐和食堂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宣传和广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