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0发子弹,你拿着,真是半颗都多匀不出来了。”
少尉苏东把两盒用油纸裹紧的子弹往张涵手心一拍,“武装部领来的弹药本就抠抠搜搜,分到每个人头上满打满算两百挂零,多一颗都得从弟兄们枪膛里匀。”
张涵猛地攥紧纸包,沉声道:“我懂,不光是你们这儿补充吃紧,依我看,眼下各支部队怕是都在为这事儿犯愁。”
仗一打起来,尤其是败了仗,那补给的难处就像烂泥地里拔腿,越使劲陷得越深。
原本规划的运输道,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效率也有可能会降低。
按张涵在社会实践大学这些年的见识,有些事不必说透,却像窗纸一样明。
物资补给的分配,从来不是平均的。
那些番号更响、跟中枢走得更近的部队,总能先拿到配额,清单上的数字也总比旁人厚实些。
剩下的份额往下分,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周转,到了他们这些一线部队手里,往往就比账面上的数目短了一截。
这年头,粮食、枪支、弹药都是紧俏物,经手的人多留个心眼,悄悄攒下些,未必是拿去换钱换金子,更多是揣在手里,为将来做打算。
毕竟局势动荡,谁也说不准明天会怎样,手里攥着这些实货,心里才踏实。
身居高位的人,想的远比底层人民复杂。
这局面能不能稳住,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多做几分打算,似乎也成了人之常情。
只是这般层层盘桓下来,真正能送到前线的,便所剩无几了。
苦的,从来都是底下扛枪的人。
至于查究?如今这光景,连阵地都未必守得住,谁还有精力细究那几箱弹药、几车粮食的去向?
大厦将倾之际,人人都在为自己盘算,这点心思,早已不算什么秘密。
再按理说,部队打残了,编制空了一大块,补充物资该更容易些吧?
可是仗打得分分合合,很多部队的驻地三天两头变,今天还在河东岸,明天可能就撤到了山背后,连个固定的坐标都报不准。
这种时候,就算后方仓库里堆着山一样的物资,也像隔着层摸不透的雾。
你不知道该往哪儿送,送过去了又找不着人,好不容易对上了,人家早就换了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