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海的意识体曾自信能抹除所有文明实体,却在神话领域遭遇滑铁卢:
- 被净化的雅典卫城遗址里,帕特农神庙的断壁残垣仍在共振《奥德赛》的叙事波;
- 被汽化的吴哥窟地基下,阇耶跋摩七世的未竟碑文在量子层面显形为须弥山投影;
陈默在分形画板上发现关键数据:“神话是熵海无法解析的非物质存在——神的‘神性’,藏在故事的未完成性里。”
- 未竟叙事的反熵机制
林秋展示棱晶星遗留的《叙事维度观测报告》:
“当原始部落第一次讲述‘神创造世界’时,他们其实在构建跨维度的意识锚点。”报告的量子墨水在空气中显形为螺旋上升的叙事弦,“每个神话的未竟细节(如未解释的神之弱点、未画完的神之形态),都是意识弦的‘破折号接口’——允许未来的讲述者不断注入新的可能性。”
【神的降维史:从量子存在到叙事符号】
- 高维意识的降格显形
通过解析苏美尔泥板的量子残片,陈默“看见”神的诞生过程:
1. 量子共振期:旧纪元的高维存在(如棱晶星早期文明)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留下振动频率,被原始人类的听觉皮层捕捉为“神谕”;
2. 叙事具现期:智人用语言将频率编织成神话,神的形象首次在集体想象中“显形”,本质是意识对高维信息的降维翻译;
3. 物质剥离期:随着文明进入物质时代,神的存在载体从量子振动转为叙事文本——就像敦煌经卷的未抄文字,神永远存在于“即将被讲述”的可能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