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朝会

往日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议政之声如潮,如今这养心殿却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这样的朝会,这样的臣子,如何能撑起一个大清最后的尊严?

隆裕皇太后端坐在宝座之上,指尖轻轻搭在金漆扶手上,指节因紧张而用力微微发白。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在寂静的殿中荡开回响:

"今日朝会,劳动诸位爱卿了。"

话音未落,殿中已响起一片惶恐的呼喊声:"臣等惶恐!"

隆裕太后微微抬眼,目光扫过殿中寥落的朝臣。

她嘴角噙着一丝勉强的笑意,却难掩眉宇间的落寞:"索性……还有你等惦念着我们这对母子。"

这句话如同一石入水,在殿中激起更深的涟漪。众臣面面相觑,纷纷将头低得更低。

"臣等不敢!"

"皇太后言重!"

"臣等蒙受皇恩,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万一!"

凌霄与隆裕太后静静地看着这群或忠或奸、或真心或假意的臣子,目光最终落在那几个跪在内务府总管大臣身后的官员身上。

隆裕太后收回目光,轻声道:"你们都是皇上和哀家的贴心人儿,万事皆有尔等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让殿中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官员们小心翼翼地,却不敢抬头,生怕对上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殿中重新陷入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大殿内所有的官员都知道今日不是一个好的开场,却也实在捉摸不透皇太后的意思。

这内务府贪污闹得沸沸扬扬,将皇室的脸面践踏一地。

实在不可能如此轻轻接过。

凌霄看着这一幕,指尖在袖中无声地收紧,这是自己第一次参与朝政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

注(根据相关资料,溥仪退位后,叩拜礼仪的变化过程)

一、过渡期(1912-1915年):传统礼仪的惯性延续与松动

在元旦、溥仪生日等节日及朝会,遗臣仍行 “三跪九叩” 礼,口称“皇上万岁”,但简化为单次呼号,不再执行“三呼万岁”。

但1913年元旦,民国政府派来的代表仅鞠躬致意。礼仪进一步简化为“一跪三叩”礼,口称“皇上万岁!”

二、调整期(1916-1917年):礼仪自主化与进一步简化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小朝廷礼仪受舆论压力加速变革。

小朝廷不再强制要求跪拜礼,明确允许官员 自主选择跪拜或鞠躬。

例如1917年张勋复辟前,溥仪召见遗臣时,陈宝琛等老臣仍行跪拜,而部分新派官员仅鞠躬问候,溥仪未作干涉。

流程进一步简化:即使行跪拜礼,也多省略“三跪”步骤,仅保留 “一跪一叩” 或 拱手作揖,奏事环节也不再要求官员全程跪地,站立发言逐渐被接受。

三、反复期(1917年张勋复辟):旧礼短暂回潮与迅速消亡

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小朝廷试图全面恢复清朝礼仪。

复辟期间,官员被要求行 “三跪九叩” 大礼,并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甚至恢复“鸣鞭”“排班”等旧制。

但因复辟仅维持12天,且遭全国反对,礼仪执行混乱,许多官员仓促间行礼失误,甚至忘记呼号。

复辟失败后,小朝廷威望扫地,民间对封建礼仪的反感加剧,此后跪拜礼更受冷落,鞠躬礼成为主流。

四、衰落期(1918-1924年):礼仪象征化与名存实亡

1918年后,小朝廷影响力持续萎缩,叩拜礼仪逐渐沦为遗臣的情感表达,失去实际政治意义。

形式虚化:重大典礼上,跪拜礼仅作为象征性仪式存在,且参与者多为顽固遗老;

日常召见中,官员普遍行 鞠躬礼,甚至仅点头致意。例如溥仪接见胡适等新文化代表时,双方仅握手寒暄,无任何跪拜环节。

礼仪松弛:奏事时官员可站立或就座交谈,语言也更随意,不再使用严格的文言奏对,“皇上”“臣”等称呼虽保留,但语气已趋近日常对话。

五、终结期(1924年):礼仪随小朝廷覆灭而消亡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逊清小朝廷彻底瓦解。

至此,叩拜礼仪失去载体,封建皇权礼仪的历史彻底终结,仅作为旧时代的文化符号留存于史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