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多方协助

“恐怕什么?” 赵秉文淡淡一笑,“恐怕丢了官职事小,还是恐怕惹上更大的麻烦?”

秘书不敢接话,只是低头称是。

赵秉文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目光深远。他早料到张县知事不会坐视清丈局被地方势力掣肘,但没想到此人出手如此干脆,竟直接在公堂上敲山震虎。

看来,这位县知事并非庸碌之辈,能在清王朝倒台后迅速站队,又能在这多方势力裹挟的天津任职,最是深谙官场之道,懂得恩威并施。

如此看来,能够放心与这位县知事合作了。

——时间差不多了。

赵秉文放下茶盏,对秘书道:“走,该到咱们去找张县知事了。”

天津县公署内,张县知事正在书房翻阅公文,忽听门外仆役通报:“大人,清丈局赵局长求见。”

张维新眉头一挑,随即舒展,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请。”

不多时,赵秉文踏入书房,二人寒暄几句,便直入主题。

“张大人今日这一出,可是给在下解了围。” 赵秉文开门见山,笑着拱手。

张县知事放下手中毛笔,淡然一笑:“赵局长言重了,本官不过是提醒下面的人,该守的规矩还是要守。”

“规矩?” 赵秉文意味深长地重复,“张大人这一‘提醒’,天津卫上下谁敢不从?”

张县知事不置可否,只是端起茶盏,轻啜一口。

赵秉文观察着他的神色,随即压低声音:“张大人,清丈局的事,不能拖。袁大总统派我来,是让我丈量土地、核实税赋,可如今地方上有人阳奉阴违,暗中阻挠,若再不采取措施,恐怕……”

“恐怕袁大总统怪罪下来,第一个问罪的,就是你我。” 张县知事接过话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警告。

二人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我今日来,是想与张大人商议——下一步,该如何走。” 赵秉文沉声道。

张县知事放下茶盏,缓缓道:“赵局长,天津卫的水,比你想象的深。光靠公署的力量,恐怕不够。”

“哦?” 赵秉文挑眉,“张大人是说……”

“警务处处长杨以德。” 张县知事直接点名,“他在天津卫的势力,不必我多言。若能说动他出面,那些敢于阻挠清丈的,自然会有所忌惮。”

赵秉文略带疑惑的问道,"怎么会?这杨处长可是受益于袁大总统的赏识与提拔,自然听命于北京政府。"

"如今,本官受命于袁大总统在天津进行土地清丈,杨处长自然会鼎力协助。"

赵局长有所不知,这杨以德自从担任天津警务长官以来,掌握着天津将近5000人的警察,如今更是想染指天津县公署的职能范围。

杨以德掌握的这支警察队伍,主要是负责天津的巡警,消防,户籍,卫生等公共事务。

如若不尽早与杨处长进行沟通,只怕在这清丈土地的情况下,双方产生更加激烈的矛盾,杨处长若是只顾借机巩固个人权位影响力,反倒得不偿失。

赵秉文眼中精光一闪,随即点头:“张大人高见。”

天津警务处,一座灰砖砌成的西式建筑,门前站着两名荷枪实弹的巡警,气势森严。

赵秉文与张县知事并肩走进大堂,杨以德早已在会客室等候。这位天津警务处处长,身着笔挺的制服,面容冷峻,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赵局长,张大人。” 杨以德起身拱手,语气平淡却不失礼数。

“杨处长。” 二人回礼,赵秉文开门见山,“今日冒昧来访,是想与杨处长商议一件要紧事。”

杨以德示意二人落座,自己则缓缓坐下,双手交叉,静待下文。

赵秉文直视他,语气沉稳:“清丈局秉承大总统之意丈量天津卫土地,核实税赋。正式展开工作,地方上恐有人暗中阻挠,甚至串通巡警、差役,意图拖延以至于从中牟利。

因此本官与张大人一同前来与杨处长商议一番,唯有你我三方共同协调才能顺利推进土地清丈工作。

“若是因此耽误了土地清丈工作,恐怕袁大总统会认为我等办事不力。”

杨以德眸光微闪,淡淡道:“赵局长的意思是……”

“我与张大人商议,此事需借杨处长之力。” 赵秉文盯着他,“若杨处长能出面,震慑一二,那些宵小之辈,必不敢再妄动。”

小主,

张县知事也点头附和:“杨处长,此事关乎国家税赋,更关乎天津卫的稳定。还望您能出手相助。”

杨以德沉默片刻,指尖轻轻敲击桌面,最终缓缓开口:“既然两位都开口了,我杨以德自然不会推辞。”

他站起身,语气坚定:“天津卫的规矩,不能乱。”

对于袁世凯委派专员到天津进行土地清丈,杨以德作为天津警务实际掌控者,基于其自身权力和利益的精密算计。

杨以德早在袁世凯向秘书厅下达政令,派遣赵秉文带领土地清丈局到达天津的第一时间,便想好了自己的应对之策。

杨以德能够理解袁世凯要土地清丈(即重新测量、登记土地并确定产权)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税收。

民国初建,中央政府财政极度困难,清丈能查出被隐瞒的土地,扩大税基,是巩固政权、筹备军费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