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北京,柳絮如雪。苏明远站在明远书院的中庭,望着纷飞的柳絮出神。这景象让他恍惚回到了庆朝京城的那个春天,他也是这样站在自家庭院中,等待着殿试放榜的消息。
“先生,有客到。”年轻助手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苏明远转身,看见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站在院门口,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文件夹。来人气质儒雅,却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匆忙感。
“苏先生您好,我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姓李。”来人递上名片,苏明远接过,仍不习惯这种现代的自我介绍方式。
李院长开门见山:“我们久闻苏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精深,特别是您对古籍修复的独到见解。故宫正在推进‘文物活化’计划,希望邀请您担任特别顾问。”
苏明远微微一怔。三个月前,他还在为理解这个时代的电灯与自来水而苦恼,如今竟有人因他的“传统知识”而专门来访。
李院长递过那份文件夹:“这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您可以先看看。”
苏明远翻开文件夹,里面列着各种计划:用VR技术体验“金殿对策”、在角楼咖啡馆推出“状元及第拿铁”、数字化复原《永乐大典》...看着这些将他的时代与这个时代强行融合的企划,苏明远不禁蹙眉。
“苏先生觉得如何?”李院长期待地问。
苏明远合上文件夹,沉默片刻:“技术固然精妙,但文物之魂,不在炫技,而在传神。”
李院长眼睛一亮:“愿闻其详。”
“在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物皆有灵。”苏明远斟酌着用词,“一件古物,历经百年千年,承载的是无数人与事的气息。若要活化文物,当先学会倾听它们的声音。”
这番话让李院长陷入沉思:“那依苏先生之见,该如何做?”
苏明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望向院中那棵老槐树:“请给我时间,容我细细思量。”
李院长离开后,苏明远独自在院中踱步。夕阳西下,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来自过去的状元郎,要如何为这个时代的故宫建言?这问题困扰着他。
当晚,林婉儿回家时,发现丈夫坐在书房中,面前摊着纸笔,却一字未写。
“听说故宫来找你了?”林婉儿放下包,走到他身后,轻轻为他按摩太阳穴。
苏明远闭目颔首:“他们希望我出任顾问,让文物‘活’起来。”
“这是好事啊,你的知识和见解,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但他们想要的,是科技与噱头。”苏明远睁开眼,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激动,“文物不是戏子,何必浓妆艳抹,哗众取宠?”
林婉儿笑了:“那你觉得该怎么做好?”
苏明远沉默良久,缓缓道:“我想让人们看见文物本身的故事,而不是用技术掩盖它们的本色。”
“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林婉儿鼓励道,“别忘了,你可是庆朝的状元郎,难道还怕这些现代人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