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引荐一位师傅

“吴卿,这幅字挂在教室里如何?”教书先生满怀期待地问。

“可以,就交给你安排吧。”吴巨答道。

待吴巨离开,将课堂归还给教书先生后,自己并未远去,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此事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既然开始了,就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这八百名孩子的分量,比魁首近卫的负担更重。魁首近卫不过是吃饭、休息和训练,而这些孩子是未来,教书育人绝非儿戏。

“八百个孩子滞留山庄非长久之计。”吴巨揉了揉额头,“章邯,你去一趟家具公司,让施工队建所学校。”

“学校?”章邯有些疑惑。

“学堂或学宫都行。”吴巨解释。

章邯点头,“明白。那选在哪里?要隐蔽吗?”

“不用隐秘,我是在培养心腹,不是 ** 。选址就在吴家庄吧。”吴巨稍作思考。

若要建校,教室与宿舍是必需品,除此之外……

吴巨沉思片刻,决定回去再拟定详细方案。

“学校建成后,务必严加看管,禁止外人进入,也不要挂匾。”吴巨强调,他不想让任何人对这些学生心生觊觎。

章邯点头,摸了摸下巴,“匾额……名字还没定呢。”

“名字?”

吴巨皱眉,确实需要取个名字。

“日后若有黄埔,我便效仿。这学校叫青囊学宫如何?”

“青囊?”

章邯与司马欣反复念叨这个词语后,表示认可:“是个好名字。”

青囊原指装医书的布袋,用在学校的命名上颇为贴切。即使抛开意义,单看字形也显得文雅深邃。

“就这样定了,青囊学宫在校内设匾,校外依旧低调行事。”吴巨最终拍板。

教室里,先生讲完课,宣布:“下课。”

先生走出教室,唤道:“吴卿。”

“下课了吗?”

“正是。”

吴巨探头进教室,见学生们紧张地坐着,不敢动弹,显然是因为他们在门口。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总绷着。”吴巨对学生们说完,拉过先生到一旁。

学生们陆续离开教室,有的结伴去洗手间,有的互相追逐玩耍。

吴巨提及筹建青囊学宫的事。

“这是好事。山庄主要是习武之地,学生们留在这里确实不妥。”先生边说边留意章邯和司马欣的表情。

“我也这样认为。”吴巨点头。

“还有一事请教,不知能否赐教?”先生拱手问道。

“直说无妨。”吴巨回应。

“您所说的考试具体指什么?”先生询问。

吴巨愣了一下,拍了下头。

疏忽了,科举制度要到隋唐才出现呢。

正好一会儿去找子楚,顺便也聊聊这个,这是个厉害的手段。

“简单来说,就是出张卷子,学生依次答题,每题有固定分值,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最后算总分,假设满分一百。达到某个标准,例如六十分,即为合格。”吴巨详细解释了考试与试卷的概念。

“原来如此,听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先生恍然大悟:“此法甚妙,能检测学生是否真懂了。”

“没错,我在学宫计划每月小考,半年大考,还有寒暑假……”

吴巨一口气介绍了课程、作业等许多概念,后来先生不得不拿笔记录。

“吴卿今日所言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作业’这个词,太好了!”先生赞叹道。

吴巨轻轻摸了摸鼻子。

他未曾料到自己会成为家庭作业的开创者,未来或许也会像过去那些被学生指责的诗人、数学家和科学家一样,成为众矢之的。以他目前的成就来看,日后教科书中定有不少篇章出自他的手笔。

吴巨莫名浮现出这样的念头。

“要做到这一切不容易,我无法事事亲力亲为,所以打算交给你去完成,有信心吗?”吴巨问道。

“有!”教书先生赶紧点头,特意提高声音展现决心。

即便没有信心,此刻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吴巨满意地点点头:“我会安排人协助你,尽快搭建起青囊学宫的基本架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计划回头再着手准备黑板、粉笔、作业本以及教科书等。

“多谢吴卿,定不负所托!”教书先生连忙拱手。

吴巨点头回应。

远处,孩子们正在嬉戏打闹。

吴巨望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仿佛忆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

然而,这些孩子因是孤儿或弃婴,经历诸多苦难,性格大多内向,不善言辞,即便在山庄待了一段时间也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