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房子建好了,当天就有人住了进去。
为了公平起见,周围几公里的小队每天都会让队长过来抽签,抽中的人当天就能入住。
当然没抽中的也没关系,新的房子已经在建了,要不了多久第二栋房子就能建好。
科瓦廖夫他们小队的运气就很好,队长波尔夫在第三天的时候就抽到了入住的机会。
整个小队一百来人全都兴冲冲地地挤进了这栋小楼里面。
一楼的房间全都是大通铺,科瓦廖夫和其余的十一个人全都挤在了同一个火炕上,房间内采光很差,只在外墙顶部开了两个小口子用作空气流通的媒介。
这里总共有8个房间,其中6个是男生宿舍,剩下2个是女生宿舍,边上空着的位置是向上的楼梯。
走上楼梯来到二楼和三楼,这里的居住条件要比一楼的大通铺好上一些,基本都是独立房间,虽然数量下降到了只有4个程度,但内部空间却是比较宽敞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超重压垮木梁,同时也是为了后期改造成民居预留空间。
但比起更加宽敞、采光更好的二楼和三楼,科瓦廖夫宁愿跟大家伙一起挤大通铺。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里更暖和。
新修的房屋基本全靠火炕来取暖,二楼和三楼的房间虽然预留了一个壁炉,但是由于没有玻璃的缘故,房间内的大窗户就成了最大的败笔。
这些房间现在是留给技术人员们住的。
工人们用帐篷的帆布想办法封住了窗口,白天的时候技术人员们可以把帆布卷起来获得更好的采光,晚上则盖下去用来遮蔽风雪。
不过比起有火炕的一楼,这里的居住环境还是太过寒冷了一些。
科瓦廖夫此时正调试着房间内的煤油灯,等火焰刚好照亮了整个房间之后他就将其挂在了门边的墙上。
“行了行了,能照亮了,再多就浪费了。”
“科瓦廖夫就差你了,快过来吧。”
同一个宿舍的工友们催促着科瓦廖夫快些过去,他们不愿意将煤油灯开到最大,不是因为太亮了,而是觉得那样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