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逐渐临近,根据地也愈发忙碌了起来。
当三月悄然过去四月如期而至的时候,根据地这边也总算是卡点完成了春耕的所有准备工作。
各地新修的水利设施看着很粗糙、修得很狂野,但无一例外都刚好满足了实际的使用需求。
当第一粒种子种下去的时候,所有人心里都是没底的,但当看到田地里已经修好的排水渠和高高隆起了田垄之后,大家又坚信今年已经能够大丰收。
在春耕的安排上根据地这边制定了详细的规划,从地理上分为了两个板块,分别是河谷的平地和上游的山地。
在平地上基本是以种植豆类为主,少数地块种植小米和春小麦。
小米的种子是今年刚带过来的,能否种植成功暂且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如果按照植物的习性来看,小米的种子发芽所需的温度是土壤底下5厘米处能有12到15度的积温就可以了。
而大豆种植发芽所需的积温是12度左右,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播种完大豆之后只需要再过几天就可以播种小米了。
不过与大豆不同,小米这边的种植需要在下雨之后把土壤拍实尽可能留住水分,缩小土壤空隙、减少水分蒸发,保住土壤墒情之后才能进行播种。
这些繁琐的工作对于本地的农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见,他们从未伺候过这样一种陌生的粮食。
但好在集体化的管理在这个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地那边首先整理和分析了小册子里写的小米种植条件,然后等学生们讨论完、吃透了这些知识之后就会去找老农们协商具体的种地事宜。
春耕调查团的政委在这个时候也依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合两边的矛盾,协商解决的方案,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终于拿出了一份本地农民能听懂的耕作企划出来。
之后就是根据地用着这套企划组织开展学习大会,各个开垦营地先是会派几个人过来参加学习大会。
等这一批人学会了之后,文德镇这边就会给他们发一份耕作手册,他们回去之后就需要带动营地内的其他人一起来学习手册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