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征,诸葛亮做了更充分的准备。鉴于粮草运输在之前作战中的重要性,他精心改良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奇特的运输工具,巧妙地利用了机关原理,能在崎岖山道上较为便捷地运送粮草,大大提高了蜀军后勤补给的效率,使蜀军不再为粮草短缺而发愁。
在战术运用上,诸葛亮也改变了策略,不再急于求成。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与魏军在祁山一带展开了多次交锋。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进退有序,阵法变幻莫测,魏军一时难以找到破绽。
曹魏这边,换了主将曹真前来应对。曹真亦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深知诸葛亮的厉害,不敢有丝毫懈怠。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战事陷入胶着。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蜀军逐渐占据上风之时,后方传来消息,负责押运粮草的李严,因自身私利,谎报军情,称粮草供应不上,催促诸葛亮速速退兵。诸葛亮虽心有疑虑,但考虑到大军不可无粮草支撑,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含恨退兵。
这第二次北伐,又因意外因素未能成功,可诸葛亮那坚韧不拔的北伐决心,却愈发坚定,他深知兴复汉室之路艰难,却从未想过放弃。
第四章:三战祁山
建兴七年,诸葛亮整顿军马,又一次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目标依旧是祁山。
蜀军行动迅速,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祁山一带。曹魏守军猝不及防,被打得节节败退。诸葛亮运用巧妙的战术,分兵多路,或佯攻,或实打,或迂回包抄,很快便将武都、阴平二郡收入囊中。
小主,
这一战,蜀军大获全胜,消息传回蜀汉,举国欢腾,士气大振。诸葛亮也凭借此战,向世人再次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曹魏方面,对诸葛亮越发忌惮,开始在边境地区加派兵力,加固城防,时刻警惕着蜀军的再次来袭。
第五章:四出祁山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依然选择了祁山这条熟悉又关键的路线。
此时的魏军,已对诸葛亮的战术有了一定研究,他们严阵以待,准备与蜀军决一死战。诸葛亮却不按常理出牌,他先是派魏延、高翔等将领率领小股部队,不断地对魏军进行骚扰,时而夜袭营帐,时而截断粮道,让魏军疲于应付,难以摸清蜀军的真正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