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春深吸一口气,在脑海里飞速搜寻着上一世关于山城的记忆。
那时候他只知道山城靠着旅游发了家,其他产业的细节模糊得很。
但没关系,大方向错不了。
“各种实体类工厂、还有就是地产、城建公司、水泥制造、矿山开采......”
他一字一顿地说,每说一个词,曾宪瑜的眉头就舒展一分。
“除了一些很基础的实体工厂外,其他的这些都是跟着政策走的行当,只要踩准步点,不愁没机会。”
“另外,还有建材相关的贸易,人家不是说‘要想富先修路’嘛?这些都是眼下能把控方向的产业!”
田建春语速飞快,眼睛亮得像淬了火,“师娘您在市委待着,肯定比我们清楚,您想想凤凰城,从地震后到现在,一直在重建重建、扩建扩建!由此带动的产业链都在大刀阔斧的发展!想想咱们山城,是不是也要发展?发展就意味着土地转让、拆迁、基建,相应的办公场所、居民楼,都是目前急需的!哪样离得开水泥钢筋建材?您想想,现在做这些的人的背后,有没有背景?”
田建春的话,让谢长天张大嘴巴:这个是才实习一年、毕业半年的人?
曾宪瑜手指在椅子扶手上轻点,忽然抬眼:“你是说,盯着城建的上下游?”
“对!” 田建春往前倾了倾身子,“就像您说的南北差异,南边早就有人盯着这些活儿了。咱们山城虽然慢半拍,但趋势错不了。您看矿区那几拨人,不就是瞅准了资源的空子?化肥生意能做,建材凭啥不能?”
谢长天在旁边听得发愣,插了句嘴:“可这些都是大公司做的,咱们哪有这方面的人、哪有这么大的本钱?”
“谢院长,这方面的人可以找、本钱也不用一步到位。”
田建春转头看向他,“先从小处着手,比如给施工队供应砂石、水泥,都可以做代销的,做批量结算。师娘在市委,知道城市发展规划,这就是先机啊。”
曾宪瑜忽然笑了,眼神里带着点探究:“你这小子,不光是来跟你老师哭诉的吧?是不是自己心里有谱了?”
田建春挠了挠头,没直接承认:“我就是觉得,这政策窗口就这么几年,错过了就没了。跟您说的干部下海经商,其实不止是干部,普通人抓住机会也能翻身。就像我那同学岳父家想做化肥生意,也是同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