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在后世已经成为珍贵文物,甚至有些已经失传的古代典籍,在当下这个时代却触手可得。李明衍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灵在这些古老智慧的滋养下,逐渐丰盈起来。
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研读法家典籍,从商鞅的《商君书》到韩非子的《韩非子》,深入理解法家"法、术、势"的核心思想。这让他对秦国的强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最彻底地实行了法家思想,以法为本,赏罚分明,尚贤而能,不拘一格选人才。
随后,他转向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让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在这个战国末期,儒家尚未成为显学,但其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知识分子。
墨家典籍如《墨子》中的"兼爱非攻"理念,与他从现代带来的和平理念不谋而合,让他倍感亲切。他想起了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楚铁,那位秘密的墨者,心中不免涌起一阵伤感。
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则带给他全新的思考维度。"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这个暴力与征伐频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有时,他会想象老子和庄子面对这个纷争的世界会有何感想,是否也如他一般,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向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研读纵横家的《鬼谷子》时,他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合纵连横,是这个时代最为盛行的外交手段,也是各国求存的重要策略。联想到韩非子描述的韩国"五蠹之策",李明衍不禁感叹于这个时代政治智慧的精妙。
至于阴阳家的典籍,如《黄帝内经》和《易经》,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其中对自然规律和人体健康的认识,很多都超前于时代,让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除了这些思想类典籍外,李明衍还研读了大量关于当时地理、农业、手工业、医学等方面的着作。《禹贡》中对九州地理的详细记载,《考工记》中对各种手工技艺的精确描述,《神农本草经》中对药物功效的归纳总结,无不展现出先秦时期中国人在实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就这样,李明衍在狱中度过了充实而富有收获的几个月。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静心读书了。在现代社会,他被各种工作和社交填满了生活,很少有机会像现在这样,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不可思议!"李明衍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惊叹,"这些在后世被奉为经典的着作,在这个时代居然是鲜活的当代作品,有些甚至仍在创作中!"
他沉浸在这些典籍之中,忘却了牢狱之苦,忘却了时间流逝。他像一块干渴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个时代的智慧精华。通过这些典籍,他对战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人文思想、科技水平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水利工程,而是扩展到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等多个领域。
"我好像从未有过如此长时间静下心来读书的经历。"一日,李明衍合上一卷竹简,感慨道,"即使在现代,也总是被工作、社交、娱乐所分散注意力。而在这里,反倒有了专心致志读书的空间与时间。"
这个认识让他对牢狱生活有了新的看法。他开始将这段被囚禁的日子视为一次难得的修身养性的机会,一次远离尘嚣、潜心读书的特殊体验。
"乱世之中,能有一方天地作为书斋,或许也是一种幸运。"他自嘲地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