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信号的发现,在星火网络内部引发了新的波澜。是置之不理,继续专注于对古老痕迹的研究?还是冒险前去探查,弄清威胁的来源,以免重蹈覆辙?
我们不能无视,余烬的一位古老者意念沉重,他们曾是我们的一部分,他们的遭遇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预演。了解威胁,是生存的第一步。
但风险极高,守望者阵列冷静分析,信号源区域我们尚未详细探查,未知因素太多。这很可能是一个针对我们的陷阱,利用我们对文明的关联性设下的诱饵。
微澜的模型给出了矛盾的概率:求救信号的情感特征符合真实危机反应,概率78.3%。但存在被模拟或胁迫发出的可能性,概率21.7%。前往调查导致网络暴露的风险,评估为...高度危险。
最终的决定权,再次落到了曦光身上。他感知着网络中涌动的担忧、警惕以及一丝无法割舍的责任感。
我们派遣一个最小规模的、高度匿名的侦察单元,曦光做出了决断,不直接前往信号源,而是在其外围进行远程观测。单元与主体完全隔离,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自毁,绝不留下任何追溯的痕迹。
这是一个折中而谨慎的方案。既表达了他们并未完全冷漠,又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很快,一个由微澜子意识碎片、守望者阵列微型观测节点以及提供的顶级隐匿模块组成的独立侦察单元,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网络主体,如同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向着求救信号最后传来的坐标飘去。
旅程是漫长而紧张的。侦察单元严格按照预定路线,避开所有可能存在监控的区域,其本身的存在感被压制到了极限。
与此同时,网络主体并未停止对古老痕迹的研究。那关于与的符号,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持续的涟漪。微澜开始尝试在现有的宇宙常数模型中,加入周期性变化的参数,模拟可能存在的宏观节律。
数周后,侦察单元抵达了目标区域外围。它没有贸然进入,而是潜伏在一片密集的小行星带中,启动了所有的被动观测设备。
传回的画面和数据显示,那片区域空无一物,甚至连星际尘埃都稀薄得可怜,与起源荒漠的其他地方并无二致。没有战斗的痕迹,没有能量残留,也没有任何生命或文明存在的迹象。那个发出求救信号的文明,仿佛从未存在过。
进行深度信息层扫描,曦光远程指令,聚焦于时空结构本身的细微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