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依仗不过舟楫之利,若我大明拥有更强之水师,何惧区区海寇?
届时,非但倭患可平,商税更可成为国库重要来源,一举多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水师?” 兵部尚书马荣忍不住出声,面带难色,“殿下,筹建水师,耗费甚巨,钱粮从何而来?兵员又如何招募?此非一朝一夕之功……”
朝堂之上,争论愈发激烈。
支持三皇子的少数官员(多为少壮派或与沿海利益关联不深者)与以杨涟、王肃为首的守旧派吵得不可开交。
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龙椅上的皇帝,依旧沉默着,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的扶手,深邃的目光在争吵的臣子们身上流转,无人能窥知其内心真实想法。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守旧派凭借人多势众和“祖制”大旗渐渐占据上风。
杨涟甚至再次将矛头指向张时安,称“此等谬论,皆由幸进小人蛊惑殿下而起”之时——
皇帝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让整个太和殿安静下来。
“吵够了?” 皇帝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杨涟身上。
“杨卿,你口口声声说张时安是幸进小人,蛊惑皇子。朕倒想问问,你对他那本《海事考略》,了解多少?”
杨涟一愣,显然没想到皇帝会突然问起这个,他只能硬着头皮道:
“老臣……老臣略有耳闻,不过是些旁门左道的杂抄,妄议朝政……”
“略有耳闻?” 皇帝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冷意,
“朕看你是全然不知!那里面引用的,多是前朝实录、地方志书,乃至永乐年间郑和旧档!何来旁门左道?”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太子,“太子,你以为呢?”
太子浑身一颤,连忙出班,躬身道:“回父皇,儿臣……儿臣以为,海禁事关重大,还需……还需从长计议。” 依旧是和稀泥的保守态度。
皇帝不置可否,又看向朱常璘:“泽儿,你坚持开海,称其利国利民。
然则众卿所虑,亦非虚言。你可知,嘉靖年间,为何最终未能彻底开放海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