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舆论的审判

节目制作精良,采访深入,画面充满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报道没有直接点名李达康,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一个具体的领导干部名字。

它只是用一种白描的、近乎残酷的纪实手法,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大风厂倒闭后,生活陷入困境的普通老工人。

镜头里,白发苍苍的老工会主席郑西坡,坐在那间因为交不起电费而显得昏暗破败的小屋里,对着镜头,老泪纵横地控诉:“我们不是要阻碍发展,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公道!我们为工厂贡献了一辈子,勤勤恳恳,没拿过厂里一针一线!最后,连安身立命的饭碗都被人砸了,我们去找谁说理去?”

镜头转向医院的病房,一位患了尿毒症、每周需要透析三次的老工人,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

他的妻子,一位同样下岗的女工,正拿着一叠厚厚的催费单,在病床前默默垂泪。“没钱治了……真的没钱了……厂里的医保早就断了,我们现在,就是等死啊……”

镜头又对准了一个正在昏暗灯光下,就着咸菜啃着馒头的少年。

他是大风厂双职工的儿子,原本品学兼优,却因为父母下岗,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

一个个鲜活的、令人心碎的悲剧,通过电视屏幕,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全省人民的面前。

紧接着,节目画风一转,采访了数位省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

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教授,在镜头前言辞犀利地指出:“任何只追求GDP数据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牺牲,后补偿’的思路,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大风厂的悲剧,不是一个个例,它是那种带血的、不计成本的执政理念下,必然会产生的恶果!”

这期节目,如同一颗重磅催泪弹,瞬间引爆了全省的舆论。

当晚,省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