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过那份薄薄的公函,起初还以为是省厅发来的例行文件。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正文时,他脸上那份精英式的、自信的笑容,一寸寸地凝固了。
这哪里是什么“建议函”,这分明就是一封措辞严谨、姿态谦和,却又字字诛心的“反对意见书”!
公函的开篇,先是以极高的政治站位,肯定了京州市委“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举措,认为这是“落实省委指示精神、确保省会城市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紧接着,笔锋一转,开始从“全省一盘棋”的战略高度,引经据典,搬出了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跨地区干部交流,防止地方干部队伍固化”的指导性文件。
“……为进一步激发我省公安队伍活力,打破地域壁行,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省厅党委认为,在市一级公安局长的选拔任用上,应优先考虑引入有异地工作经验、具备更广阔视野的优秀干部……”
在为自己的“建议”铺平了无可辩驳的理论基础后,公函才终于将那把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对准了赵东来本人。
函件中,对赵东来的评价堪称“艺术”。
它没有否定赵东来的任何功绩,反而先是高度赞扬了他在刑侦领域的“卓越才能”和“丰富经验”,称其为“我省不可多得的刑侦专家”。
随即,便用一种极其“惋惜”和“客观”的口吻,指出了他的“短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赵东来同志的职业履历相对单一,对于公安系统内部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预算规划以及新时期下的科技强警等综合性工作,相对缺乏经验。我们担心,这可能会影响到京州市公安局未来的全面发展……”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招,省厅“热情”地向京州市委组织部推荐了三位“更全面”的人选。
这三位人选的履历,就像是为打赵东来的脸而量身定做的一般:一个既有基层派出所经验,又在省厅机关待过;一个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挂过职,视野开阔;还有一个是公安大学毕业的博士,是科技强警领域的专家。
公函的结尾,姿态谦卑得近乎完美:“以上建议,仅为我厅党委一家之言,旨在为京州市委提供更广阔的选人视野,仅供参考,并无干预地方人事安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