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里很清楚,明珠以及高士奇、陈廷敬等人在撤藩这件事上的看法是一致的,都是坚定的支持者。
但此刻他并未直接反驳对方,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试图以更为稳妥的方式影响康熙皇帝的决策。
这件事非同小可,其影响之大足以震动朝野。
首先,如此重大之事必然要拿到朝议之上郑重讨论;其次,这朝堂之中的大臣们,许多人皆收受了吴三桂的贿赂,定会偏袒于他并替其说话。
只要朝中诸位大臣皆表示反对吴三桂等人撤藩之举,那么此事便能被压制下去,也算是万事顺遂了。
康熙微微颔首,表示赞同道:“的确如此啊,此事实在太过重大了。即刻传朕旨意,明日暂且加开一场大朝会。凡是在京城内官居四品及以上之官员、贝勒贝子以及王公贵族等等,皆需入朝议事。”
“嗻……”随着一声应答,众臣纷纷告退离去。
而康熙则独自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脸上满是忧愁之色。
想当初,康熙初获这份奏折之时,阅后不禁喜出望外。
只因他觉得此时正是撤藩的绝佳契机,毕竟三藩已然主动上书恳请撤藩,那朝廷理应顺应形势,借此机会一举完成撤藩大业。
然而如今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使得这原本看似简单明了的撤藩之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康熙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但又不甘心轻易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故而心中烦闷不堪,忧虑重重。
且说那索额图、高士奇等一众大臣,于乾清宫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唇枪舌剑之间,各抒己见,直把个偌大的宫殿吵得沸反盈天。
然而,任凭他们如何争执不休,最终的结果却是令康熙皇帝垂头丧气,满脸愁容。
如此重大之事件,康熙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决断。
无奈之下,他只得再次前往太皇太后所居之慈宁宫,寻求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