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火炮在经过一百多次的发射之后,基本上就会损毁得无法再继续使用,只能被拉回京城重新铸造,这无疑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高士奇紧接着说道:
“皇上,不仅如此,我们大清的火炮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们的重量过大,导致运输极为困难。尤其是当这些火炮需要运往江西等山多、水多、道路泥泞不堪的地方时,其运输过程更是举步维艰。由于受到运输条件的限制,火炮的威力也会大打折扣,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谈到火炮,康熙不禁深深地叹息一声:“你们所言,朕又何尝不知啊。”
原来,这康熙对于火炮的了解,远非一般人可比。
他对火炮的研究,可谓是深入透彻。
工部铸造大炮本就并非易事,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令人无奈的是,大炮的使用损耗却异常巨大。
就拿吴三桂反叛之前来说,铸炮局每月仅能铸造出区区五门大炮,如此一来,一年下来也不过六十门而已。
待到吴三桂起兵造反,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康熙心急如焚,连忙下令工部铸炮局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赶制大炮,要求每日至少铸造十门。
起初,工部尚能勉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却接踵而至。
首先,材料逐渐短缺,这使得大炮的铸造变得愈发困难;
其次,工匠们日夜操劳,疲惫不堪,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再者,前线对火炮的需求与日俱增,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峻;
最后,天气逐渐炎热,给铸造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