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面面相觑,苦思冥想了好一阵子,仍然摸不透施琅此举的深意。
康熙见状,不禁眉头微皱,面露难色。
这总督刚刚被调离,施琅便被赋予了专征台湾的大权。
可如今他却又提出要将总兵调走,这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康熙心中暗自思忖,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在众人都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一份来自李光地的折子如及时雨般送达御前。
康熙赶忙展开折子,细细阅读起来。
原来,这朱天贵乃是当年姚启圣所招收的郑经降将。
当初他率领着三万多将士,和三百多艘大船前来投降,规模颇为壮观。
姚启圣因此立下大功,而朱天贵也因这次投诚而声名大噪。
如此一来,康熙心中的疑惑终于被解开了。
他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这朱天贵极有可能因为与姚启圣的关系,而对施琅心存芥蒂,甚至可能会与施琅唱反调,对其命令阳奉阴违啊。”
康熙面带苦笑地摇了摇头,叹息道:“这两人之间的争斗,何时才能有个了结啊!”
一旁的高士奇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皇上,那关于朱天贵的调任之事,您看该如何处理呢?”
康熙一脸无奈地回答道:“朱天贵可是海上的一员猛将,岂能轻易将他调走呢?”
说罢,康熙略作思考,随即下旨道:“提督施琅进剿台湾,深入海岛之际,朱天贵及其所率领的原班官兵,仍留守福建,负责后方策应之务,并听从施琅的调遣。”
康熙的态度已然十分明确,他虽然同意施琅所说的人员已经足够,但朱天贵的大军绝对不能调离。
不过,如果施琅在需要的时候,朱天贵的军队必须随时听从施琅的调遣。
施琅得知这个决定后,心中自然有些不快,但面对康熙的旨意,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康熙在施琅和姚启圣之间,也是被弄的晕头转向,好在康熙足够有耐心,有定力,既相信施琅,又相信自己的策略。
台湾延平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