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南征百越拓疆土

金戈玄秦 楠枫秦生 3545 字 17天前

咸阳宫的铜钟在暮春的雨雾中沉闷作响,九环锁灵阵的金色光晕被雨水折射,在宫殿广场投下斑驳的光影。屠睢身着玄色战甲,手捧嬴政亲授的“镇南矛”,单膝跪在丹陛之下。矛身由南海玄铁混合祖巫残血铸造,矛尖刻满“破邪符文”,矛尾系着赤红的流苏,流苏上的法家咒文在雨中微微发亮——这是秦国南征百越的象征,也是嬴政对“法统南扩”的期许。

“百越之地,瘴气弥漫,部族林立,久不服王化。”嬴政的声音透过雨幕传来,人皇法印悬于掌心,印光与屠睢的镇南矛交相辉映,“朕闻其地多灵脉,却被巫蛊之术污染;其民善修真,却以血祭乱法纪。今命你为‘南征大将军’,率五十万锐士修士、二十万民夫,兵出南郡,拓土开疆。记住,你带的不仅是军队,是秦法的光明;你征的不仅是土地,是灵脉的清明——荡平巫蛊,法护南疆,此乃你的使命。”

屠睢叩首接令,镇南矛拄地,玄甲上的符文瞬间亮起:“臣屠睢领旨!定以法家军阵破百越瘴气,以法剑斩巫蛊邪祟,护南疆灵脉无虞,让秦法之光照彻岭南!”他怀中的“百越舆图”微微发烫,图上用朱砂标注的岭南三十六处灵脉节点、二十二条部族聚居地,此刻仿佛活了过来,与他的丹田灵力相连——这是法道学院根据零星情报绘制的地图,也是秦军南征的最初指引。

三日后,南征的号角在南郡城外吹响。五十万秦军修士组成的“赤甲锐士营”列阵待发,士兵们身着嵌有防潮符文的玄甲,背负“法剑”,腰间悬“聚气丹”;二十万民夫推着装满玄铁、灵材、粮草的车驾,其中不乏擅长“阵纹术”的修士——他们将负责在瘴气中布设“通灵阵”,维持秦军灵力补给。屠睢立于帅旗之下,望着队列中法家修士们袖口的等级纹路(法师三品以上者占两成),沉声道:“百越瘴气毒,巫蛊凶,但秦法的军阵比磐石更坚,修士的灵力比邪术更纯!今日南征,不破百越,不还咸阳!”

大军出发时,法道学院的学子们赶来送行,石敢、李书等曾随嬴政巡查郡县的学子,捧着亲手绘制的“百越巫蛊图”赠予屠睢:“将军,此图记录了百越部族的血祭阵、瘴气的特性,愿能助大军一臂之力!”屠睢接过图卷,指尖划过图上标注的“瘴气含噬灵毒,怕烈火”“血祭阵需破尸蛊阵眼”等字样,对学子们道:“待我南疆凯旋,必请陛下为你们记功——法家学子,就该如此知战、懂战!”

一、兵入岭南:瘴气初现与灵脉异变

秦军进入百越地界时,正值梅雨季。与北境的清爽不同,岭南的空气黏稠得像化不开的灵脂,天空总是笼罩着灰绿色的瘴气,瘴气中夹杂着细小的光点——那是被污染的灵气凝结而成的“噬灵微粒”,吸入者会感到丹田发沉,灵力运转滞涩。屠睢没有急于深入,而是先在边境的“越城岭”扎营,派灵脉监修士与斥候小队勘察地形,记录瘴气浓度、灵脉走向、部族分布。

勘察中发现的景象让久经沙场的屠睢也暗自心惊:越城岭以南的“漓江灵脉”本该是岭南最丰沛的灵脉,此刻却被瘴气包裹,灵气流动扭曲如蛇,靠近者会听到细碎的哭嚎声——那是被巫蛊之术害死的生灵怨气;灵脉旁的草木都透着诡异的紫色,叶片边缘泛着黑光,修士采摘时指尖会被灼伤,灵力接触后竟会短暂失控;更可怕的是,溪流中的水脉带着淡淡的腥气,以“照灵镜”照射,可见水中游动着无数透明的“蛊虫虚影”,它们虽未成型,却已能缓慢吞噬接触者的灵力。

“百越的灵脉不是自然衰败,是被人为污染。”屠睢在中军大帐铺开勘察图,指着漓江灵脉的扭曲处对副将们道,“巫蛊之术以精血喂蛊,以怨气养邪,灵脉被它们当成了‘蛊巢’,灵气越丰沛,邪术越猖獗。我们要南征,首先得破这瘴气,清这灵脉——否则别说作战,连士兵的灵力补给都成问题。”他指尖点向漓江上游的“猫儿山”,“先在此处筑‘通灵台’,以法家符文净化瘴气,引干净的灵气入营,再图深入。”

通灵台的修筑比预想中艰难百倍。百越的瘴气并非静止,而是会随“地脉呼吸”流动,白日浓度稍低,夜晚则会凝聚成“瘴气潮”,如灰色潮水般漫过营地,所过之处,玄甲上的防潮符文会失去光泽,修士的法袍会沾染霉斑。负责筑台的修士们需时刻运转灵力抵抗瘴气,每刻符文都要注入三倍于平日的灵力才能凝固,不少修士因灵力消耗过度而晕倒,灵脉监不得不将“聚气丹”的发放量增加一倍。

更麻烦的是百越部族的骚扰。他们不与秦军正面交锋,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瘴气最浓的夜晚发动突袭:骑着“食人彘”(《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状如猪,有牙,能食人”的妖兽)的部族修士,悄无声息地突破外围防线,用淬了“腐骨毒”的骨矛刺杀哨兵;萨满们则在远处的山林中作法,以“唤雨咒”加重瘴气浓度,同时吟唱诡异的歌谣,歌谣声能穿透军营的防御阵,让士兵心神不宁,灵力紊乱。

小主,

“百越人懂瘴气,就像鱼懂水。”屠睢在一次夜袭后望着哨兵的尸体,眉头紧锁,“他们的巫蛊术与瘴气、灵脉融为一体,我们的‘法网阵’在瘴气中威力大减,‘军阵炼神’也因灵气不纯难以凝聚——硬拼不是办法。”他下令收缩防线,将营地改造成“三层防御阵”:外层布“烈火符”,以火焰驱散低空瘴气;中层设“惊蛊铃”,铃声能干扰蛊虫的感知;内层筑“聚灵阵”,集中灵力保护核心营区。

调整后,秦军暂时稳住了阵脚。通灵台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建成,台顶的“镇邪符”日夜发出金光,将周围十里的瘴气逼退三尺,露出清澈的灵脉溪流;士兵们得以在台边补充灵力,筑基期以上的修士甚至能借助通灵台的灵气恢复伤势。屠睢站在通灵台上,望着南方被瘴气笼罩的群山,心中既有对百越邪术的警惕,也有对岭南灵脉的渴望:“这般丰沛的灵气,若能被秦法净化,足以供养百万修士——南征之路虽难,却必须走下去。”

二、初战惨败:尸蛊大阵与部族联军

百越部族见秦军筑台稳营,意识到这是“清灵脉、破瘴气”的前兆,终于放下分歧,组成“百越联军”。联军由“瓯越、骆越、闽越”三大部族牵头,聚集了十八个部落的修士,其中最可怕的是“巫蛊部”——他们世代以蛊术闻名,能炼制“尸蛊”“噬灵蛊”“子母蛊”,其首领“巫咸”更是活了百年的老萨满,据说能以自身精血催动“万蛊噬灵阵”,让方圆百里的灵力都成为蛊虫的养料。

巫咸的首战目标,就是秦军的“猫儿山通灵台”。他知道,只要毁了这座台,秦军就会重新陷入瘴气的包围,灵力枯竭后不攻自破。决战前夜,百越联军在猫儿山周围的山林中埋下“尸蛊”——这些蛊虫以战死士兵的尸体为巢,白天潜伏在腐土中,夜晚则被萨满的咒语唤醒,化作半人半虫的怪物,嘶吼着扑向目标。

次日黎明,瘴气异常浓厚,通灵台的金光被压缩到只剩五丈范围。屠睢正组织修士加固符文,突然听到山林中传来密集的“沙沙”声,紧接着是哨兵的惨叫——数十名哨兵被从地下钻出的尸蛊撕碎,尸体落地后迅速肿胀,很快也化作新的尸蛊,加入攻击的行列。

“敌袭!结阵迎敌!”屠睢挥舞镇南矛,矛尖的破邪符文射出金光,将冲在最前的尸蛊烧成灰烬。秦军修士立刻结成“法网阵”,金色的法绳在空中交织,试图困住尸蛊群,但尸蛊被巫蛊术改造得异常坚韧,法绳勒在它们身上竟会被腐蚀出缺口,黑色的毒汁滴落在地,连石头都冒出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