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在沙龙上的拙劣表演和惨被打脸,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宣告着她“文化洗白”路线的彻底破产。网络上的嘲讽声愈发激烈,连她原本的一些粉丝都开始动摇脱粉。与之相反,沈清梧那几句冷静而专业的反问视频却被广泛传播,进一步巩固了她“有真才实学”的公众形象。
《国宝会说话》节目组也迅速做出了最终决定,正式向沈清梧发出邀请,担任节目的核心点评嘉宾。总导演亲自打来电话,语气热切:“沈老师,台里已经拍板了!我们都认为您是最合适的人选!期待与您合作,打造一档真正有深度的文化节目!” 至于田薇,自然被无情地踢出了考虑范围。
消息传出,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沈清梧的粉丝欢欣鼓舞,认为实至名归。而田薇那边,据说得知消息后砸坏了整整一屋子的东西,其愤怒与不甘可想而知。
面对这次的成功,沈清梧依旧平静。她开始更深入地投入到节目的前期准备中,查阅大量与首期节目国宝相关的文献资料,甚至主动与博物馆的专家联系请教,其认真严谨的态度让节目组都为之叹服。
然而,工作的日益繁重,也让沈清梧意识到,仅靠她一人之力,已渐感吃力。她需要更多得力的助手。而晓芸,经过数次风波的磨练,尤其是上次被诬陷事件后,似乎褪去了不少稚气,眼神变得更加坚韧和沉稳。
这日,沈清梧将晓芸叫到书房,将一叠关于《国宝会说话》首期文物“长信宫灯”的资料递给她。
“晓芸,”沈清梧语气平和却带着信任,“节目筹备事宜越来越多,我需要你帮我分担一些。这些是关于‘长信宫灯’的基础资料和相关学术论文的目录。你帮我初步筛选整理,归纳出主要的观点争议和未解之谜,做成摘要。遇到不明白的,可以随时问我,或者标记出来。”
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一定的文献阅读和理解归纳能力。
晓芸接过那厚厚的资料,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一丝紧张,但很快便被坚定的神色取代。她用力点头:“好的,沈老师!我一定认真完成!不懂的我一定会问!”
接下来的几天,晓芸几乎泡在了图书馆和电脑前。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会被动等待指令,而是开始主动学习检索数据库、甄别资料真伪、提炼关键信息。她知道自己基础差,就付出加倍的努力,常常熬夜查证,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疑问和心得。
沈清梧看在眼里,并未过多干涉,只在晓芸提出问题时给予精准的指点。她有意在锻炼晓芸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日后,晓芸将一份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资料摘要放在了沈清梧桌上,甚至还附上了她自己梳理的时间线和观点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