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的拍摄渐近尾声,其严谨精深的制作态度,早已不再是圈内秘闻,而是通过一次次精心释放的幕后花絮与深度探访,逐渐席卷大众视野,甚至引领了一股考据历史细节、追寻传统文化本源的新风潮。
这一切的核心引擎,不仅源于以张黎导演为首的创作团队近乎偏执的追求,更与女主角沈清梧那令人惊叹的、仿佛自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这一日,拍摄的是北魏迁都洛阳后,一场展现鼎盛时期宫廷气象的夜宴戏。大殿之内烛火辉煌,觥筹交错,舞乐翩跹,极尽繁华。所有布景陈设皆华丽非凡,每一处细节都经历史顾问多次审看,自以为无懈可击。
然而,就在全场准备就绪、即将打响场记板的前一刻,沈清梧却微微蹙起眉头。她缓步走向张黎导演与几位历史顾问,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导演,几位老师,这场宴会的食案陈设,似乎仍有几处值得推敲。”
众人皆是一怔。食案陈设?这还能有何纰漏?道具组可是严格依照顾问提供的古籍图谱和出土壁画精心复原的。
一位年轻的历史顾问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一丝专业者的自信与不服:“沈老师具体指哪方面?”
沈清梧行至一张食案前,纤指轻点:“依据《齐民要术》及后世对魏晋南北朝饮食器具的考据,在此等级别的宫廷夜宴中,个人食案上不应出现‘五熟釜’——此物虽汉末有之,然多用于军旅或民间共食,置于宫廷分餐宴席,与这批漆器耳杯、玉碗并列,于礼制与陈设美学上皆显突兀。”
她略作停顿,继续清晰道出:“此外,这几道主菜的摆盘过于追求现代视觉艺术,忽略了北魏时期虽受胡风影响、肉食常切割奉上,但风格讲究粗犷古朴,而非刻意叠造型。最明显的是这盆用作装饰的金橘……此物乃宋以后方大量传入中原,绝无可能现身于此。”
她语速平稳,引据翔实,不仅指出错漏,更准确说明其历史依据及应如何修正。
那年轻顾问听得额角沁汗,急忙翻阅手中资料,旋即面露赫然——沈清梧所言竟分毫不差!一些细节甚至专精于此的他都未曾深究,或未敢如此笃定地应用于实景。
几位资深顾问在短暂的错愕后,眼中迸发出激赏的光芒:“妙啊!清梧所言极是!是我们疏忽了!”“五熟釜确实不妥,应该换成温酒的鵞鐎斗方合礼制!”“金橘快点撤掉!换成果盘或松柏枝以便应景!”“摆盘必须参照北魏墓室壁画,取其天然古拙之韵!”
张黎导演非但不以为忤,反而目光灼灼,击节称赏:“好!清梧,你这双眼便是活的历史刻度!精品就该如此打磨!道具组,立刻按照沈老师与顾问所说调整!工期不作要求,保证质量第一!”
类似情景,在数月拍摄中已屡见不鲜。沈清梧宛若一个行走的历史活典,从后妃鬓间一枚簪钗的纹样朝向、步摇垂珠的长度规制,到百官持笏的弧度、君臣奏对时称谓之微差,乃至殿砖的菱形纹路、兽炉中飘出的香方成分……她总能于精微处洞察错漏,并以令人信服的考据提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