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坤公寓楼下那番“情深义重”的表演,果然被媒体大肆报道。通稿大多偏向于渲染这位天娱少东家的“念旧情”、“大气包容”,试图将沈清梧塑造成一个不识好歹、对抗调查的负面形象。然而,这并未能完全左右舆论的走向。
沈清梧方面持续的沉默和“积极配合调查”的低姿态,与周继坤主动上前、话里有词的表演形成了微妙对比。一些理性的声音开始出现:
“周继坤这话听着怪怪的,像是逼着沈清梧认罪一样。”
“他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跳出来说这些?感觉在带节奏。”
“沈清梧回应得没毛病啊,配合调查,相信法律,这态度很端正啊。”
与此同时,苏墨按照沈清梧的指示,将周继坤现场视频的完整版(包括沈清梧冷静回应和他最后阴郁的表情)以及精心整理的文字稿,悄然送到了几位以文笔犀利、洞察人心着称的独立评论员和资深媒体人手中。
翌日清晨,几篇角度刁钻、文风老辣的评论文章悄然登陆各大平台。
一篇题为《“关心”还是“施压”?——解构天娱少东家的温情面纱》的文章,逐字逐句分析了周继坤的现场发言,犀利地指出其话语中隐含的“有罪推定”、“威胁暗示”和“道德绑架”,质疑其此刻高调现身的真实动机绝非“关怀”那么简单。
另一篇《税务风波背后的罗生门:谁在害怕真相?》则跳出个案,将焦点引向娱乐圈长期存在的“阴阳合同”乱象和经纪公司强势操控艺人的行业潜规则。文章虽未明指天娱,但结合近期风波,读者自然心领神会,开始思考沈清梧可能存在的“被迫”情境。
还有一篇更直接的时评《法律面前,请让证据说话,而非人情表演》,直接批评周继坤试图用“旧情”和“公关表演”干预公众判断、给司法调查施加舆论压力的行为,呼吁大众保持理性,等待官方调查结果,而非被轻易带偏节奏。
这些文章如同投入湖面的几颗石子,虽然未能瞬间扭转乾坤,却成功地在一边倒的“偷税论”中,撕开了几道怀疑的口子,引入了“行业黑幕”、“被迫可能”、“动机存疑”等新的讨论维度。
#周继坤 话术#、#阴阳合同 行业乱象#、#理性看待沈清梧事件# 等话题开始悄然上升。
网络舆论不再是铁板一块。虽然仍有大量谩骂,但质疑周继坤、分析行业问题、呼吁冷静的声音也逐渐增多。粉丝们终于找到了新的发力点,开始有组织地转发这些理性分析文章,强调“等待官方调查,拒绝舆论审判”。
“看来周继坤也没那么干净!”
“细思极恐,如果真是公司逼的,那沈清梧也是受害者啊!”
“支持彻查!把娱乐圈这些黑心公司都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