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南北烽烟、盟约初试与砥柱中流

同盟的最高决策迅速达成,效率极高。

接下来的日子,“黑风同盟”这部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赵家营和残垣镇各自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和士兵,联合开赴黑风隘口。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大规模扩建堡垒,加高城墙,修建更多的箭塔和碉堡。赵轩将系统奖励的“初级投石机”图纸与那位弩机匠师共享,集合两家工匠之力,开始尝试制造这种威力更大的远程武器。同时,在隘口北面预设了大量的陷坑、拒马和绊马索。

小主,

同盟的联合巡逻队也开始定期在边境巡逻,肃清小股土匪,展现存在感。

另一方面,外交使者纷纷派出。张诚亲自带队,携厚礼再次拜访了李家坞,表达了同盟的善意和共同维护地方安宁的意愿。李家坞堡主李崇山见黑风同盟竟然能在如此劣势下击退靖北军,又见其处事颇有章法,态度更加热情,虽未明确表态加入同盟,但承诺保持友好,互通有无,并在必要时可以提供一定的物资支援。

王老五的斥候队则化身外交使节,冒险深入南北,接触了许多中小势力。效果不一,有的态度暧昧,有的直接拒绝,但也有两个小型的流民武装在见识了同盟的实力和诚意后,表示愿意依附,为同盟提供了额外的兵源和情报渠道。

【叮!成功执行“积极防御”与“主动外交”策略,黑风同盟稳定性提升,区域影响力小幅增加。】

【获得势力:“李家坞”好感度提升至65(友善),“流民义勇军(小)”x2 依附。】

【同盟总人口突破1500人,可战之兵达到400人(含依附势力)。】

系统的提示表明策略正在生效,同盟的根基在慢慢夯实。

最考验同盟能力和赵轩决断力的,是流民问题。

很快,第一批来自北方的流民,拖家带口、面黄肌瘦地出现在了黑风隘口之外。人数多达数百,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按照预定方案,同盟士兵在隘口外设立了警戒线,搭建了简易的粥棚。赵轩和雷震都亲自到场坐镇。

现场秩序一度十分混乱,流民们争抢食物,哭喊声不绝于耳。但在同盟士兵严厉而公正的维持下,以及赵轩亲自出面,用沉稳有力的声音宣布接纳政策后,混乱逐渐平息。

严格的甄别开始了。有铁匠、木匠手艺的被优先请入营中安置;几个识字的书生也被客气地请到一旁;身强力壮的青壮经过盘问来历、检查身体后,符合条件的被编入新兵营。而大量的老弱妇孺,则在每人领取了三天份的稀粥和指路干粮后,被劝导继续南迁。

这个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悲悯。看着那些被拒之门外的老弱蹒跚离去的身影,赵轩心中十分沉重。但他知道,这是乱世中生存的残酷法则。他只能下令,尽可能多发放一些粮食。

然而,考验接踵而至。几天后,一支规模更大的流民队伍涌来,人数近千!而且,队伍中混杂着不少眼神闪烁、携带兵刃的彪悍之徒!他们试图冲击警戒线,抢夺粮食,甚至鼓动流民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