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铁的问题,只是第一步。最关键、最紧迫的,是盐。人不可一日无盐。
赵轩看向市舶司提举:“临渊港新辟盐场,进展如何?”
提举答道:“陛下,临渊港沿岸滩涂,经勘测,确可引海水晒盐。然,海昌帮舰队虽暂退,仍游弋外海,大规模晒盐,恐遭袭击。且晒盐需时,远水难解近渴。”
“海寇来袭,便打回去!”赵轩断然道,“命吴锋,抽调水军残部,配以‘神火’快船,护航晒盐!同时,广招沿海灶户,许以重利,加快制盐!至于眼下缺盐……”他略一沉吟,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传旨,开放皇家内库及各大臣府邸存盐,设点平价售与军民!朕与百官,自即日起,用盐减半!”
此令一出,满殿皆惊。开放内库存盐,皇帝与百官减半用度,这无疑是极度收买人心且表明与民共度时艰的姿态。虽有作秀之嫌,但在此时此刻,却是一剂稳定民心的猛药。
“陛下圣明!”群臣纷纷躬身,不少老臣眼中含泪。君王与臣民同甘共苦,在这危难之际,比任何空话都更有力量。
然而,这些措施仍是治标不治本。 商会庞大的商业网络和资本力量,依然像一张无形巨网,紧紧缠绕着宸国的经济命脉。必须找到更根本的破解之道。
退朝后,赵轩再次独处密室。他抚摸着胸前那裂纹愈发深邃、触手温润的龙纹玉佩,感受着其中微弱却持续的脉动。连续动用“洞察”带来的反噬,让他时常感到神魂悸动,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再次冒险。
“四海商会……总库……或者说,其资金流转的核心节点……在哪里?”他凝聚心神,引导着那玄而又玄的“国运”之力,注入玉佩。这一次,他不再寻求具体的军事目标,而是指向那虚无缥缈却又真实存在的“财富”与“流通”脉络。
剧烈的眩晕感再次袭来,比上一次更加凶猛。赵轩咬紧牙关,嘴角溢出一缕鲜血。脑海中,星图变幻,最终浮现的不是具体地点,而是一幅更加抽象的画面:无数金色的细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向几个模糊的光点,其中最为璀璨的几个,分别位于东南沿海(疑似商会总部)、西南蜀地(与镇西将军合作)以及……中原某个商贸极其繁盛的中立大城“临杭”!而这几大光点之间,有数条格外粗壮的金色通道相连,其中一条,正经过宸国南部边境附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