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迅速分配任务:张德彪带领士兵在洞口建立防御工事;流民中会木工的负责搭建简易棚屋;其余人分成三组,一组开凿山洞,一组砍伐树木,一组准备伙食。
"大人,要造什么样的窑?"一个满脸炭灰的中年汉子问道。唐启记得他自称姓李,从前是景德镇的窑工。
唐启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示意图:“我需要两种窑,一种烧制陶罐,温度不必太高;另一种要能烧制玻璃,温度越高越好。”
李窑工盯着地上的图形看了半晌,突然抬头:“大人懂行!这窑形制与西洋人的有几分相似…”
"明日你带人去钢铁厂运些煤炭回来。"唐启没有接他的话茬,“记住,要最好的无烟煤。”
夜幕降临时,山洞前已经搭起了十几个简易窝棚。唐启站在新挖的窑前,看着跳动的火光映照在流民们疲惫却带着希望的脸上。
那个大眼睛的孩子,他现在知道叫阿土。正小心翼翼地往火堆里添柴。
"大人,您要的东西。"张德彪递过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块晶莹的石英和石灰石。
唐启点点头:“明天开始制作玻璃。你挑十个机灵的士兵,我亲自教他们配比。”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般规律而忙碌。清晨,士兵们在洞口操练;白天,窑厂冒出滚滚浓烟;夜晚,唐启在油灯下绘制各种图纸。
流民们很快分成了不同工种:有的专门粉碎矿石,有的负责窑火控制,最机灵的十几个年轻人被选出来跟着唐启学习化学制备。
"硝酸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唐启向学徒们演示如何将硝石与硫酸混合,“记住,一定要缓慢加入,否则”
"砰"的一声闷响,一个陶罐在角落炸开,吓得众人一哆嗦。
唐启面不改色:“否则就是这样。去收拾干净,重新开始。”
一个月后,当第一批三基硝化棉火药装入特制的陶罐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唐启特意做了个小测试,将新火药与普通单基火药分别装入两个同样的铁管中引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轰!”
单基火药引爆的铁管将十米外的土墙炸出一个浅坑;而装有三基硝化棉的铁管直接将土墙轰塌了半边。
张德彪的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这,这比德国人的火药还厉害!”
"德国人用的是单基硝化棉。"唐启擦了擦手上的火药残渣,“我们这个是改良版。”
月底交货那天,总督府派来的验收官看到十吨排列整齐的火药罐时,脸上的表情精彩极了。
"唐…唐大人,"验收官结结巴巴地说,“下官从未见过如此威力的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