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基建狂魔

唐启突然笑了,那笑容让领事先生后背发凉:"领事先生,您错了。我们不是要对抗谁,我们只是要..."他转身指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成百上千的工人像蚂蚁一样在崇山峻岭间忙碌,“要在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上,挺直腰杆做个人!”

这场对峙最终以英国人的退让告终。消息传开,整个西南都沸腾了。工地上,工人们干得更起劲了;学堂里,学生们读书的声音更响亮了;连街边的小贩都挺起了胸膛,仿佛一夜之间长高了三寸。

1914年1月,成都-攀枝花铁路的第一段——成都到雅安段正式通车。通车典礼上,唐启穿着一身没有军衔的制服,亲手将一面红旗插在火车头上。台下站着阿木支呷的父亲,老人穿着崭新的彝族盛装,浑浊的泪水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

"阿木啊,"老人颤抖的手抚摸着冰凉的铁轨,“你看见了吗?火车真的来了...”

唐启站在一旁,望着远处绵延不绝的铁路线,思绪万千。他知道,这条铁路不仅仅连接了城市与乡村,更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连接了千千万万像阿木支呷这样普通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

1914年6月,成都-攀枝花-昆明的铁路全线贯通,唐启第一次用基建狂魔的字眼在报纸上进行评论。消息一经报道,全国沸腾。基建狂魔的称号首次在这块东方土地上闪烁。

随着铁路的开通,梁山的药材、攀枝花的钢材沿着铁路换成一批又一批的银元。

一九一四年二月的清晨,唐启站在彝寨小学那间茅草屋顶的教室外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配枪的皮套。这枪是他亲自改良的沙鹰,可此刻他满脑子都是教室里那些黑乎乎的小手,孩子们正用烧焦的树枝在刨光的木板上写字,每划一道都扬起细碎的炭灰。

"督军您瞧,这已经是方圆五十里最像样的学堂咯。"李根源操着浓重的云南口音,他新剪的短发还带着理发匠手艺不精的参差,“去年这时候,娃儿们还在跟着毕摩学画符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启没搭腔。他透过歪斜的窗框看见个扎麻花辫的小姑娘,正把写满字的木板往袖口上蹭,她要把"天地玄黄"擦掉好接着写"宇宙洪荒"。

三年前他刚穿越到这个时空时,第一件事就是改良了火药,可现在他突然觉得,能让这些孩子用上铅笔,或许比造出射程多五十米的步枪更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