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雷达成功

研究所内部的景象更为惊人,巨大的蓄电池组发出低沉的嗡鸣,墙壁上布满了粗如儿臂的电缆,而在实验室中央,一个由无数真空管、电容器、变压器和临时架设的巨大网状天线组成的、堪称庞然大物的装置,正静静地矗立着。

它看上去杂乱无章,充满了工程师们为了解决问题而临时打上的各种“补丁”和飞线,与其说是一台精密的科学仪器,不如说更像某种蒸汽朋克风格的怪异雕塑。

这就是根据唐启提供的“概念”,利用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的原理来探测远距离目标所制造出来的实验样机。

“大帅,我们叫它‘电探仪’,”周天走到机器前,抚摸着那些还带着焊接余温的金属部件,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原理您都知道,就是发射电波,然后接收回波,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和大概方位。难就难在,发射功率要足够大,接收器要足够灵敏,还要能从各种杂波里把真正的目标信号给分辨出来…为了这个,我们烧掉的真空管都能堆满半间屋子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技术细节的堆砌,甚至有些啰嗦和重复,不断地强调着过程的艰难与不确定性,这正是人类在描述复杂成就时常见的冗长表达方式,充满了自豪却也带着心有余悸。

“演示准备得怎么样了?”唐启直接切入了核心,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台粗糙的“电探仪”上,心脏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跳动。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个看似笨拙的“丑小鸭”,在未来将会蜕变成何等关键的“千里眼”。

他脑海中闪过的,是另一个时空里,不列颠空战中那些在雷达屏幕前紧张工作的英军士兵,是太平洋海面上凭借雷达优势在夜间重创日本海军的美国舰队。

“已经准备好了!”周天深吸一口气,转向他的团队,用力一挥手,“开机!按照预定方案,搜索东北方向空域!”

巨大的机器发出一阵更响亮的嗡鸣和散热风扇的呼啸声,几盏指示灯的亮度不稳定地闪烁着,仿佛随时会熄灭。

操作员们紧张地盯着示波器屏幕上那些跳动闪烁、难以捉摸的光点曲线,不时地调整着各种旋钮。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焦灼、期待和巨大压力的沉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除了机器的噪音,只有研究人员偶尔低声交换数据的短促话语。

唐启耐心地等待着,背在身后的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他知道技术初期的不可靠性,也做好了演示失败的心理准备。毕竟,这是在1921年,是在一个工业基础几乎一穷二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