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邺城定鼎

这一日,雪后初霁,阳光透过高窗,在铺着深色地毯的书房内投下明亮的光斑。刘湛在邺城临时辟出的、陈设尚显简朴却已初具威严的书房内,接见了几位最为核心和重量级的文武心腹。除了形影不离的郭嘉、贾诩,总揽政务的荀衍,还有徐晃、张辽、于禁等功勋卓著的核心将领。书房内炭火依然温暖,但气氛却比往日更加凝重。

荀衍率先开口,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语气格外郑重,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主公,如今天下格局已然明朗,河北四州已平,主公威加海内,功盖寰宇,四海豪杰,望风归附。然大将军之位,虽极人臣,权倾朝野,终非……非人臣之极顶,**之用,有时而穷。古者,周公有东征之劳,安定社稷,故受胙土、开国封公;汉初,萧何有转饷之功,辅佐高帝,故位冠列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今主公之功,拯黎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将倾,远迈周、萧!若爵号不显,位不称功,则无以彰显天眷眷顾,亦无以安追随左右、浴血奋战之功臣将士之心啊。”他话说得极其委婉含蓄,引经据典,但核心意思明确无误——劝进,请刘湛更进一步,封公建国,确立名分。

荀衍话音刚落,性情刚直猛烈的徐晃便紧接着抱拳,他声如洪钟,在安静的书房内显得格外震耳,带着武人特有的坦诚与炽热:“主公!末将等粗人,不懂那些弯弯绕绕的大道理!但末将和兄弟们追随主公,从颍川起兵,转战南北,浴血沙场,九死一生!我们所求者,非仅个人之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更是欲见明主开创不世之基业,建立千秋之功勋,使我等亦能青史留名,不负此生!如今河北已定,霸业初成,时机已至!若主公仍谦退自守,固守臣节,恐……恐寒了天下无数翘首以盼之豪杰志士之心啊!”他话语直接,情感真挚,甚至因为激动,脸颊都有些泛红。

张辽、于禁等将领也纷纷躬身抱拳,虽然话语不如徐晃激烈,但眼神中的期盼与坚定,却是如出一辙,齐声道:“吾等恳请主公,顺天应人,更进尊位!”声音在书房内回荡,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力量。

郭嘉晃着脑袋,手里不知何时又摸出了那个小酒囊,但没有打开,只是用手指轻轻敲打着皮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他慢悠悠地说,语气带着他特有的、将严肃事情轻松化的能力:“公明将军这话,话糙理不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咱们现在地盘这么大,兵马这么多,治理的百姓数以百万计,还顶着个‘大将军’的名头去发号施令,总觉得有点……嗯,名不副实,像是穿着小孩子的衣服去干大人的活计,处处掣肘,憋得慌。封个公,建个国,名正言顺地开府设官,建立一套咱们自己的规矩,论功行赏,奖励功臣,凝聚人心,多好!也省得那些躲在暗处的宵小之辈,还有南边、西边那些家伙,总是在背后嚼舌头,散布什么‘权臣’、‘跋扈’之类的酸腐言论,听着就烦。”

刘湛沉默着,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眼前每一张熟悉而坚定的面孔,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紫檀木桌面轻轻敲击,发出极有韵律的“笃笃”声。他当然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步的深远意义。封公建国,不仅仅是名号、礼仪上的提升,更是政治上的一个决定性里程碑。这意味着他将彻底告别“汉臣”的单一身份,从一个强大的、依附于旧帝国框架内的军阀,向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王朝的奠基人与最高统治者迈出了最关键、最实质性的一步。这会极大地凝聚内部人心,明确上下尊卑,也会更清晰、更彻底地与南方的孙权、西凉的马腾韩遂,乃至那个依旧心怀叵测、难以驯服的曹操划清界限,形成新的天下秩序。但同样,这也意味着他将彻底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承担起前所未有的巨大责任和风险,也将不可避免地引来更多、更激烈的“僭越”、“不臣”的指责与潜在的反对力量。这是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路的抉择。

贾诩一直如同枯木般静坐,直到所有人都表达了意见,刘湛陷入沉思之时,他才缓缓抬起眼帘,那双看透世情、洞悉人心的眼睛平静地注视着刘湛,声音低沉而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个早已注定的真理:“明公,水到渠成,势所必至。今日之议,非为明公一人之荣辱得失,实为安定天下、凝聚人心、开创格局之必需。更进一步,则名正言顺,上下归心,纲纪重整,霸业可期;逡巡不前,则**不显,人心浮动,徒生猜疑与事端。此非争,乃顺也;非进取,乃守成也。守已成之业,需立非常之名。”

贾诩的话,言简意赅,却如同最后一根恰到好处的稻草,精准地压在了刘湛权衡利弊的天平上,也落在了他的心坎之上。他抬起头,目光再次扫过眼前这些追随他出生入死、毫无保留地奉献忠诚与才华的文武股肱,从他们眼中,他看到了毫无保留的期盼、无比的坚定,以及一种对开创未来的强烈渴望。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也不能再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野望,更是这个集体、这个时代推着他必须向前走的一步。

“既然众意如此,天意亦似乎有所昭示……”刘湛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打破了书房内几乎凝固的寂静,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便依诸位之议。文若,可即令尚书台、御史台及太常等有司,共同筹备仪典,勘察吉日,制定舆服、仪仗,拟订册文,择吉日,行封国之礼!”

决定既下,如同给整个邺城乃至整个统治体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筹备工作立刻以最高的优先级和效率紧锣密鼓地展开。庞大的官僚机器全力开动,礼官争论着典礼的每一个细节,工匠日夜赶制新的舆服、仪仗,文士们绞尽脑汁炮制辞藻华丽、引经据典的册文……整个邺城都沉浸在一种忙碌、兴奋而又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选定的吉日很快到来。在邺城初步建成、虽然部分细节尚待完善,但整体气势已恢宏磅礴的正殿前,举行了盛大的、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仪式。

当日,天公似乎也格外眷顾。连日来的阴霾和风雪彻底散去,天空湛蓝如洗,冬日难得的暖阳毫无保留地照耀着银装素裹的邺城,宫阙殿宇顶上尚未融化的积雪反射着璀璨夺目的金光,与朱红的宫墙、玄色的旌旗交相辉映,更添几分神圣与庄严。殿前巨大的广场上,早已清扫干净,旌旗招展,色彩斑斓。顶盔贯甲的武士手持长戟,如同铜浇铁铸的雕像,从殿门一直延伸到宫门之外,森严肃穆。文武百官按品阶穿着崭新的朝服,肃立无声,空气中只能听到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音。来自各地归附势力的代表、周边表示臣服的部族使者,皆屏息凝神,带着复杂的心情,见证着这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历史性一刻。

吉时已到,庄严肃穆的礼乐轰然奏响,编钟悠扬,石磬清越,鼓声沉稳。刘湛身着特制的玄色衮服,在万众瞩目下,缓步走出。这身衮服虽未及帝王十二章纹之极致繁复,但已远远超出了人臣的规制,上面用金线精心绣着象征安定四方的山峦、照耀寰宇的星辰日月,寓意承天启运,统御万方。他头戴七旒冕冠,以白玉为珠,垂落的旒珠微微晃动,恰到好处地遮蔽了部分面容,使得他的神情更显威严莫测,如同神祇临凡。在礼官的高声唱引和无数道目光的聚焦下,他步履沉稳,一步一步,踏着铺着红毡的汉白玉阶,向上攀登。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间的节点上,沉稳而坚定,走向那权力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