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明正典刑

博筠敏激愤的目光扫过同僚,最终落在主位那沉静的身影上。

她喉头滚动,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尊上!此三案,桩桩件件,皆触目惊心!邵姑案若轻纵,则‘众怒难犯’将成恶徒护身符,良善者人人自危!”

“抢粮案若含糊,则‘风俗’可凌驾律法之上,恃众行凶者必更猖獗!”

“典妻案若再循旧例,视人命如草芥,则典妻鬻子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卑职斗胆再言,此等行径当用重典,这种歪风邪气,非霹雳手段,不足以震慑宵小,肃清寰宇!”

先前那位沉稳官员,魏昌此刻脸色也极其难看,他对着青圭鉴上李草模糊的遗像深深一揖,抬头时眼中亦有痛色。

“博主事之言,振聋发聩!卑职非是心向那些恶徒,实是忧虑旧律疏阔,难以周全。”

“若骤然以重刑处之,一则恐失之过严,二则新律未立,根基未固,操之过急,反易授人以柄,动摇人心啊!”

矛盾尖锐地摊开在张潇一面前。

博筠敏代表的是对公理与正义的急切渴望,是道场立信于民的基石诉求。

而魏昌的忧虑,则是现实层面新旧交替时无法回避的困境。

没有一部能明辨是非、熨帖情理的新律法作为准绳,一切重典都如无根之木,甚至可能引发混乱。

日光西斜,透过天璇楼高窗的雕花格子,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摇曳的光影。

张潇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案几边缘,发出笃、笃、笃的轻响,如同沉闷的心跳,敲在每个人紧绷的神经上。

堂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的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等待着神尊的裁决。

终于,那敲击声停了。

张潇一抬眼:“众位所言极是,《大明律》承袭前代,积弊已深。修修补补,难掩其漏,我意修一本我道场律法。”

她坐直身体,两手支在案桌上,指尖交叉。

“传令,十日后辰时所有七部官吏同治下官员以及里正于万象殿开会。”

“星灵,从治下三州中随机选取百名百姓,性别、年龄、职业随机,于十日后一同于万象殿参会。”

“另,刑部诸君牵头,根据各种案例,重新起草一份道场新律,明确治下百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是刑法、民法,行政法、吏治法、军法等皆要纳入考虑,为我道场后续扩张做准备,以稳定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