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灾后巡视与建设(一)

“啧,我就不明白了,怎么在道场当个官吏就这么难?”华州某镇,一名年轻的小吏抱着青圭鉴,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对身旁的同僚低声抱怨。

“不仅要处理日常公务,隔三差五就要写总结、写思想汇报,还得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最近又新加了什么灾难应对培训……这何时是个头啊!”

旁边的同僚年纪稍长,瞥了他一眼,语气平淡却带着几分告诫:“少说两句吧。你以为只有咱们这些底层官吏学习?每次培训学习可都是从上而下进行,上面那些大人物跟咱们可没什么两样。神尊都要写总结汇报。”

“道场的官,不是过去大明衙门里那杯茶一话本就能混日子的差事了。你抬头看看。”

他指了指镇务堂门口悬挂的道场徽记。

“那六诫芒里,以民为本可不是一句空话。学得多,懂得多,关键时刻才能真顶得上用场,对得起这份俸禄和百姓的期望。”

两人说着,脚步不停,匆匆赶向镇子中心的镇务堂。

与大明“皇权不下乡”的治理模式截然不同,道场极力将政务脉络深入基层。在各镇设立“镇务堂”,各村设立“村务堂”,作为道场政策传达和民事处理的最前沿。

即便是村长、镇长这类职位,也不再由乡绅宗族推举把持,而是由通过道场考核、受过培训的官吏下放担任,确保政令畅通,直接惠及底层百姓。

另一边,洛水沿岸一处临时搭建的灾民安置区内。

张潇一正在当地官吏的陪同下,巡视灾后情况。官员在一旁详细汇报着物资发放、伤病救治、临时居所搭建等各项措施的进展。

张潇一边听边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虽然面带愁容但秩序井然的灾民,心中却在飞速思索。

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固然带来了灾难,却也提供了一个打破旧有格局的契机。

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原有的村落被冲散,被洪水浸泡过的土地短期内难以恢复生产,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加……

这恰恰是分化稀释地方宗族势力,重新编排基层组织的良机。

将来自不同宗族、不同村落的灾民打乱,混合安置到新的规划村落中,辅以道场的基层管理和思想教化,假以时日,便能有效削弱宗族对个体的控制,强化道场的影响力。

“此事交给谁去办最为稳妥?”张潇一暗自思忖。

“周颜外刚内柔,能持重压住场面;沈佩乐外柔内刚,善于沟通协调。两人恰好互补,且分属户部、礼部,正需通力合作……”

一个初步的人选在她心中形成。

正思量间,陪同的官员话语中提到:“……此次镇子及周边村落人员伤亡能降至最低,多亏了一人。”

“谁?”张潇一转头询问。

“是才从外地安置到本镇不久的王柘,此人极有组织之才且颇具远见,洪水初发时便自发组织青壮加固堤防,水势一大后又迅速带领百姓往高处撤离,并协助维持秩序……”

张潇一目光微动,问道:“是从山东来的那位王柘?”

“正是此人。”官员连忙应道,心中暗叹神尊果然无所不知。

张潇一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