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呢?”许念问,“评审会后续……还好吗?”
“嗯。”江澈言简意赅,似乎不想多谈工作的压力,“项目保留了,后续资源需要重新争取。问题不大。”他轻描淡写地带过,将话题重新引回她身上,“酒店环境怎么样?晚上睡觉冷不冷?窗户外面的风景拍给我看看。”
他像一位最高明的“运维官”,隔着七小时的时空,精准地远程监测着她的“环境参数”和“情绪指标”。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跨越时空的连线成了他们之间固定的仪式。
有时是北京的清晨,威尼斯的深夜。江澈会在上班前,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屏幕里蜷缩在床上、睡眼惺忪地跟他道晚安的许念。
有时是北京的中午,威尼斯的清晨。许念会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听江澈用略带疲惫却强打精神的声音,跟她“汇报”他上午吃了什么,做了哪些拉伸。
更多的是北京的夜晚,威尼斯的下午。江澈结束一天的工作,无论多晚,都会在她那边天色尚早时,拨通视频,陪着她走过从展馆回酒店的那段路,听着她分享当天的进展或烦恼,直到她安全回到房间。
他从不抱怨时差带来的疲惫,也从不缺席任何一次约定的连线。他的声音,他专注的眼神,透过冰冷的屏幕,成了她在异国他乡最坚实的依靠和定心丸。
这天,许念在调试《元炁》的互动程序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当地的工程师一时也无法解决。眼看着预展日期临近,她有些着急。
下意识地,她拨通了江澈的视频。北京时间已是凌晨。
视频几乎秒接。屏幕那端的江澈似乎刚从书房回到卧室,穿着睡衣,背景昏暗。他看到许念微蹙的眉头,立刻问:“怎么了?”
许念将问题描述给他听。江澈听完,没有多言,只是说了句:“稍等。”然后,他拿着手机走到书房,打开电脑,调出相关的技术文档和远程协助工具。
“乖乖,把摄像头对准控制界面,”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凌晨格外清晰冷静,“跟着我的指示操作。”
隔着七千多公里,六个小时时差,江澈如同最精准的导航,一步步远程指导着她排查问题,修改参数。他的思路清晰,指令明确,偶尔还会用她能理解的艺术术语来类比技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