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文化壁垒,他的依赖在陌生语境中无所遁形

波士顿的秋天,天空高远,查尔斯河畔的枫叶染上绚烂的红黄。江澈和许念位于剑桥区的公寓,宽敞明亮,带有一个让许念十分满意的、朝南的独立画室。江澈的MIT Media Lab通行证已经办好,许念的工作室也通过网络与国内平台无缝对接。一切似乎都在按照江澈那张精密“远征计划”顺利推进。

然而,再完美的计划,也抵不过现实细微处的文化摩擦。

第一个小危机,发生在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超市。江澈推着购物车,许念对照着手机上的采购清单,寻找着一种特定的、用来做颜料的天然矿物粉。清单上是中文,他们需要找到对应的英文商品。

“这个……‘辰砂’该怎么问?”许念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英文标签,有些犯难。她的英语日常交流没问题,但涉及到这种专业词汇,就有些抓瞎。

江澈拿出手机,熟练地打开翻译软件,输入“cinnabar”,然后将屏幕转向许念:“这个。”

然而,当他们拿着手机上的单词去询问店员时,那位热情的波士顿大叔看着屏幕,挠了挠头,露出困惑的表情:“Cinnabar?Oh! You mean for art? We call it vermilion sometimes, or just red ochre? But we don't carry it in this regular grocery store. You might want to try the art supply store on Broadway…”(辰砂?哦!你是说画画用的?我们有时候叫它朱砂,或者就叫红赭石?但我们这家普通超市不卖这个。你们可能得去百老汇大街上的美术用品店看看……)

店员语速很快,带着浓重的当地口音,还夹杂着一些许念听不懂的、关于颜料种类的替换词。

江澈那向来运转流畅、处理各种复杂专业术语都游刃有余的大脑,在处理这种充满地域特色和生活化表达的英语时,第一次出现了短暂的“卡壳”。他微微蹙眉,试图理解店员话语里的逻辑链条和关键词。

许念看着江澈那难得露出的、带着一丝茫然和努力解析的侧脸,觉得有点新奇,又有点可爱。她正想开口用自己的方式再问一遍,却感觉自己的衣袖被轻轻拉了一下。

她转头,对上江澈的目光。那双平时深邃自信的眼眸里,此刻竟然带着点……无辜和依赖?他微微俯身,凑近她耳边,用中文低声说,语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委屈:

“乖乖,他说的……有点快。你听明白了吗?”

那一刻,什么MIT特邀研究员,什么ACM世界冠军,统统不见了。站在异国他乡超市货架间的,只是一个因为语言微障而下意识向最亲近的人求助的、带着点无措的大男孩。

许念的心瞬间软成一滩水。她反手握住他拉着她衣袖的手指,轻轻捏了捏,然后转向店员,露出一个礼貌又带着点歉意的笑容,用自己理解的、更简单的英语重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