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天的脸色格外苍白,但眼神坚定:“我将从法医学角度对两起案件进行比对分析。”
幕布上并列显示两名受害者的照片和信息:“第一名受害者,张晓雯,二十七岁,银行职员;第二名受害者,林小雨,二十五岁,幼儿园教师。两者均为女性,年龄相仿,职业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
她切换至解剖对比图:“两人死因均为机械性窒息,但林小雨尸体上的附加伤害明显更多。凶手的暴力程度在短期内显着升级,这通常意味着凶手在犯罪过程中获得了某种满足感,促使他变本加厉。”
苏晚晴放大伤口的细节照片:“捆绑方式高度一致,使用相同的绳结技法——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渔人结变体,说明凶手可能有钓鱼或航海相关经验。”
她最后展示两个现场的符号对比:“第一个现场的符号因大雨而模糊,但经过技术增强后,可以确认与第二个现场的符号基本一致。这个符号不是随意刻画,而是精心制作的,线条流畅且深度均匀,说明凶手很可能有艺术或雕刻背景。”
“基于以上发现,”苏晚晴结论道,“可以确认为同一凶手所为的系列连环杀人案。建议正式启用‘雨夜屠夫’作为此案的代号。”
张铁林点头:“同意。从现在起,此案正式命名为‘雨夜屠夫连环杀人案’。”
会议结束后,专案组立即投入工作。但就在警方尽力控制消息的同时,社会上已经暗流涌动。
第一个泄露消息的是发现尸体的晨跑者,他在报警后立刻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一惊人发现。
尽管很快被平台删除,但截图已经流传开来。
中午时分,本地论坛开始出现相关帖子:“西山公园惊现女尸”,“雨夜恶魔再现?”,“独居女性注意安全”。虽然警方发布了谨慎的通告,试图避免引起恐慌,但细节还是不胫而走。
到了下午,传统媒体开始介入报道。
《江城晚报》头版标题:“雨夜第二起命案,警方确认为连环杀手所为”。
电视台则打出滚动字幕:“警方提醒市民,特别是女性,避免夜间单独外出”。
社交媒体上,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一条“雨夜屠夫专挑独居女性”的谣言被转发了上万次,尽管警方迅速辟谣,但已然造成了影响。
卖防身器械的网店销量暴涨,晚间打车软件的女性专属服务预约量增加了三倍。
许多公司允许女性员工提前下班,一些社区甚至自发组织了护送服务。
上级的压力随之而来。市公安局局长亲自打来电话,要求专案组每日汇报进展,并限期一个月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