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的线上行为显示,他不是一个冲动的犯罪者,而是一个极度耐心和谨慎的猎人。”
李教授在白板上写下关键词,“他在论坛中潜伏,观察潜在目标,就像蜘蛛守候在网中央等待猎物。”
他调出论坛中一些可疑账号的发帖记录:“注意这些账号发布的诗歌主题——多是关于雨夜、净化、解脱、美丽消逝的内容。凶手很可能将自己的杀戮行为视为一种‘艺术创作’或‘神圣使命’,而非普通的谋杀。”
李教授停顿了一下,让与会者消化这一信息,然后继续:“他认为自己是在‘解放’那些受害者,将她们从平庸的生活中‘拯救’出来,通过死亡使她们成为‘永恒的艺术品’。这种扭曲的心理使他能够毫无负罪感地实施暴行。”
侧写进一步细化:凶手年龄可能在30-40岁之间,有正式工作但可能不引人注目,独居或与家人关系疏远,有大量的个人时间。
他可能从事与艺术、文学或设计相关的工作,但这只是他的表面身份。
“最重要的是,”李教授神情严肃。“
他选择受害者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特定标准。
两名受害者都在论坛上表现出某种他寻找的特质——可能是某种脆弱感、孤独感,或他认为的‘不完美’。”
这一侧写结果让会议室陷入沉默。
面对一个将自己视为艺术家而非凶手的罪犯,传统的侦查思路可能需要调整。
会后,秦风独自留在会议室,面对着白板上凶手的心理侧写和那三个可疑账号的信息。
一个大胆而危险的计划在他心中形成。
他找到张铁林,直接表明想法:“张队,我打算主动引诱凶手现身。”
张铁林猛地抬头:“你疯了?这太危险了!”
“我们有技术监控,不会有真正危险。”
秦风语气平静但坚定,“凶手选择的受害者都有某种被他看中的特质。如果我在论坛上表现出类似特质,他可能会主动接触我。”
经过激烈争论,张铁林最终勉强同意,但设置了严格的安全条款:秦风的所有活动必须在监控下进行;不得透露任何真实个人信息;一旦有任何可疑情况立即停止。
小主,
回到技术科,秦风与周毅团队一起设计了虚拟身份的背景故事。
“墨痕”这个账号需要精心构建,既要足够吸引凶手的注意,又不能显得过于刻意。
“你要表现出一定的孤独和脆弱,但不能太过明显,否则会引起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