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天仙的古风专辑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歌词化用自《桃花庵歌》,却在电子节奏的加持下,多了几分现代青年的洒脱。

歌曲中,唐伯虎不再是课本里悲情的才子,而是一个在世俗与理想间跳舞的智者,他以酒为媒,以画为舟,在名利场外寻得自在。

这份穿越五百年的旷达,恰是对当代人焦虑的温柔解药。

《牵丝戏》则用一段傀儡与艺人的故事,道尽了世间的陪伴与别离。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的前奏里,木傀儡的关节摩擦声若隐若现,女声的戏腔如泣如诉:“嘲笑谁恃美扬威,没了心如何相配”。

当老人将傀儡投入火海时,旋律骤起又戛然而止,只留下余烬般的怅惘。

这首歌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将无生命的傀儡唱活了

它既是老人的生计,更是他孤独岁月里唯一的 “知己”,这份超越物种的羁绊,让每个听过的人都想起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存在。

《赤伶》是一曲乱世中的家国悲歌。前奏的二胡拉出破碎的调子,仿佛烽火中飘摇的戏台

戏子的唱腔从婉转突然转为刚烈:“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歌曲以民国为背景,写一个戏班班主在日军枪口下,着戏服唱《桃花扇》,最终与戏台同归于尽的故事。

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 的昆曲唱段响起,戏里的李香君与戏外的伶人重叠,让人分不清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这份 “宁为玉碎” 的气节,让 “戏子无情” 的偏见不攻自破。

《相思遥》如一缕春风,吹散了乱世的硝烟。刘艺妃的嗓音裹着江南的水汽,唱 “春雨唤醒了枝芽,托风把信捎给她”

间奏里《牡丹亭》的念白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一出来,便将相思从现代拉回古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歌曲里的相思,不是撕心裂肺的呐喊,而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的含蓄

是托春风传信的少女,是候月升盼君归的闺秀,是藏在 “一寸相思一寸灰” 里的温柔执着。

《难却》则将这份执着推向更深的无奈。

“花开时节又逢君,难却相思意”,旋律如流水般迂回,戏腔的转音里藏着欲言又止的怅惘。

歌曲写的是重逢的喜悦与别离的不舍,就像《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的相遇,明明两情相悦,却困于礼教与现实。

刘艺妃的嗓音带着几分沙哑,将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纠结唱得入木三分,让人想起那些想说却没说出口的 “舍不得”。

《探窗》以戏中戏的巧思,揭开了爱情里的误会与错过。

前奏的锣鼓点刚落,戏腔便破空而来:“她唱着他乡遇故知,一步一句是相思”。

歌曲里,台下的书生以为台上的花旦唱的是别人的故事,却不知那 “他乡遇故知” 正是她对自己的告白;等到他幡然醒悟,戏台早已人去楼空。

这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的遗憾,在戏曲与流行乐的碰撞中格外戳心,仿佛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错过的某个人、某段时光。

《落》如一片秋叶,轻落在岁月的湖面。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的意境贯穿始终,旋律里带着淡淡的哀愁,却又不失释然。

歌曲唱的不是撕心裂肺的失去,而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坦然 。

就像黛玉葬花,明知花会谢,却依然珍惜花开的瞬间。

刘艺妃的嗓音干净得像雨后的天空,将这份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的豁达,唱成了一首写给时光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