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鬼市》

“林公子,快!”掌柜的嘶吼道,“毁掉镇魂灯!”

林墨冲到石台前,看着镇魂灯底部的缺口,想起怀里的家书。他掏出家书,将信纸揉成一团,塞进缺口里,然后点燃了引魂灯的灯芯,朝着信纸凑了过去。

“不要!”黑袍人嘶吼道,想要挣脱掌柜的,却被死死抱住。

信纸很快被点燃,火焰顺着缺口钻进镇魂灯里。镇魂灯里的白色火苗突然变得剧烈起来,金色的灯笼壳开始出现裂纹,发出“咔嚓”的声音。

紧接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响起,镇魂灯碎成了无数片。白色的火苗熄灭了,高台上的金光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强烈的阴气,朝着四周扩散开来。

黑袍人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他发出一声不甘的嘶吼,最终消散在黑暗里。掌柜的也松开了手,倒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他身上的伤口不再流血,脸色也渐渐恢复了红润,显然,镇魂灯被毁,他身上的阴气也被驱散了。

林墨看着碎成一地的镇魂灯碎片,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望海镇安全了,那些被锁在鬼市的怨魂,终于可以解脱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鸡叫。天快亮了。

林墨扶起掌柜的,两人朝着通道的方向走去。鬼市的灯笼渐渐熄灭,那些“人”也消失了,脚下的青石板路开始变得模糊,像是从未存在过。

走出通道时,天已经蒙蒙亮了。望海镇的雾气散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亮了青石巷。家家户户的木门都打开了,镇上的居民走出来,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笑容,互相问候着。

李道长站在悦来客栈门口,看到林墨和掌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们成功了。”

林墨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那封被烧得只剩下一半的家书,心里有些愧疚——他没能完整地将家书交给周先生的儿子。

“周先生呢?”林墨问

第四章 残信寄思

李道长望着林墨手里那半封焦黑的家书,轻轻叹了口气:“周先生的魂魄,已经随着镇魂灯的熄灭解脱了。他在鬼市困了三个月,如今总算能去见他儿子了。”

林墨捏着那半张信纸,指尖能摸到残留的焦痕,心里满是怅然。他想起周先生最后看家书时的模样,黑色的眼泪落在信纸上,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的牵挂。

“可这封信……”林墨声音有些发涩,“我没能完整交给周先生,也没能让他儿子知道他最后的心意。”

“无妨。”李道长从袖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笺,上面是几行工整的小楷,“昨晚你们去鬼市后,我去了周先生家。他儿子周明正在为父亲守灵,我把你们的经历告诉了他,也替周先生带了句话——他说,让周明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正直的人,不必为他难过。”

林墨接过纸笺,看着上面的字迹,眼眶突然有些发热。他知道,周先生的心愿终于了了,哪怕这封信只剩下一半,那份父爱也已经传到了周明心里。

掌柜的站在一旁,看着望海镇渐渐恢复生机的街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失踪时的场景,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自己从那时起就活在恐惧里,如今终于能放下心结,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告慰。

“我们去看看周明吧。”掌柜的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温柔,“我想告诉他,他父亲不是懦夫,是个敢和怨魂抗争的英雄。”

林墨和李道长点头应下,三人沿着青石巷往周先生家走去。周先生家在镇子东头,是一座小小的院落,院门上挂着的白幡还没撤下,却少了几分凄凉,多了几分平静。

推开院门,就看到一个穿素色长衫的年轻男子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手里捧着一本翻开的《论语》,正是周明。他听到动静,抬起头,看到林墨三人,赶紧站起身,眼眶微红:“道长,林公子,掌柜的。”

“周公子,节哀。”林墨走上前,将那半封家书递给他,“这是你写给父亲的信,虽然只剩下一半,但你父亲……他看到了。”

周明接过家书,手指轻轻抚摸着焦黑的边缘,眼泪无声地落下。他哽咽着说:“我知道,昨晚我梦到父亲了。他穿着我小时候给他缝的蓝布衫,笑着说,他终于能放心了。”

李道长拍了拍周明的肩膀:“你父亲在鬼市被困时,始终没有忘记你。他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伤害无辜的人,最后还帮你们毁掉了骨笛,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周明点了点头,将家书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我会记住父亲的话,好好读书,将来教书育人,就像他一样。”

几人在院中坐了一会儿,周明泡了一壶茶,说起了父亲失踪前的事。原来,周先生三个月前去后山采药,是为了给镇上一个生病的孩子找一味罕见的草药。那孩子家里穷,买不起药,周先生不忍心,就自己上山去采,结果一去不回。

“父亲总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周明擦了擦眼泪,“以前我总觉得他傻,现在才明白,他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墨听着,心里更加敬佩周先生。他原本只是来送一封家书,却没想到卷入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也认识了这么多善良正直的人。

离开周明家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望海镇的街道上热闹起来,小贩们开始摆摊,渔民们扛着刚上岸的渔货,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林公子,你接下来打算去哪里?”掌柜的问。

林墨想了想,说:“我想先回济南府,把这里的事告诉同窗们,然后……或许会去四处走走,看看更多的地方。”

李道长笑着说:“你这一趟望海镇之行,也算经历了生死,以后定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如果将来遇到什么怪事,随时可以来找我。”

林墨点头道谢。他知道,这次鬼市之行,会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几人回到悦来客栈,掌柜的收拾了一些干粮和盘缠,塞进林墨的藤箱里:“路上小心,要是以后有空,记得回望海镇看看。”

林墨接过藤箱,心里暖暖的。他看着掌柜的和李道长,深深鞠了一躬:“多谢二位,后会有期。”

离开望海镇时,林墨回头望了一眼。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镇子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此刻看起来格外宁静美丽。他知道,这里再也不会有“鬼市”,再也不会有人因为怨魂而失去亲人。

走在通往济南府的路上,林墨打开藤箱,看到里面那半封家书和李道长写的纸笺,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周先生、掌柜的父亲,还有那些被镇魂灯锁住的怨魂,他们都曾在黑暗中挣扎,却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渴望。

或许,这就是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哪怕身处绝境,也能守住善良,哪怕面对恐惧,也能勇敢抗争。

林墨握紧藤箱,加快了脚步。他知道,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再也不会害怕。因为他明白,只要心里有光,就不会被黑暗吞噬。

第五章 旧友重逢

半个月后,林墨终于回到了济南府。刚进城门,就看到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和望海镇的萧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烟火气,让他紧绷了许久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林墨先回了学堂,刚走到宿舍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

“你说林墨怎么还不回来?都半个月了,不会出什么事吧?”说话的是同窗张远,性格向来急躁。

“别瞎想,林墨那么细心,肯定是路上遇到什么事耽搁了。”另一个声音温和,是同窗赵文。

林墨推开门,笑着说:“让你们担心了,我回来了。”

张远和赵文看到他,赶紧站起身,脸上满是惊喜。张远冲上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可算回来了!我们还以为你在望海镇迷路了呢!”

赵文也走上前,仔细打量着他:“你没事吧?怎么看起来瘦了这么多?”

林墨笑了笑,将藤箱放在桌上,打开来,取出那半封家书和李道长写的纸笺:“我没事,只是在望海镇遇到了一些事,耽误了时间。对了,周明托我带了些话回来。”

张远和赵文都是周明的好友,听到周明的名字,赶紧凑了过来。林墨坐在桌边,将望海镇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从老妪的警告、悦来客栈的诡异,到鬼市的凶险、周先生的牺牲,再到镇魂灯的毁灭,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

张远和赵文听得目瞪口呆,脸上满是震惊。

“没想到望海镇竟然有‘鬼市’!”张远咂舌,“周先生也太勇敢了,竟然敢和怨魂抗争!”

赵文拿起那半封家书,轻轻抚摸着,眼眶微红:“周明肯定很伤心,我们得去看看他。”

林墨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等明天,我们一起去周明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他,也让他知道,他父亲是个英雄。”

第二天一早,林墨、张远和赵文买了些水果和点心,一起去了周明家。周明看到他们,赶紧开门迎接,脸上虽然还有些悲伤,却多了几分神采。

几人坐在院中,林墨再次详细讲述了望海镇的经历,张远和赵文也时不时补充几句,安慰周明。周明静静地听着,听到父亲毁掉骨笛、帮助他们毁掉镇魂灯时,眼泪再次落下,却不再是悲伤,而是自豪。

“我就知道,父亲不是那样的人。”周明擦了擦眼泪,笑着说,“他从小就告诉我,做人要正直,要勇敢,他做到了。”

林墨看着周明,心里也替他高兴。他知道,周明已经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以父亲为榜样,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几人在周明家待了一整天,聊了很多关于学堂、关于未来的事。夕阳西下时,林墨三人起身告辞,周明送他们到门口,手里拿着那半封家书,坚定地说:“谢谢你们告诉我这些。我会好好读书,将来像父亲一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他的期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离开周明家后,张远感慨道:“没想到这一趟望海镇之行,竟然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道理。以前总觉得那些鬼神之说都是骗人的,现在才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看不见,却真实存在。”

赵文点头:“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周先生、掌柜的、李道长,还有林墨你,都是好样的。”

林墨笑了笑:“其实我也很害怕,只是当时没有退路。现在想想,只要心里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墨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每天在学堂里读书、写字,和同窗们一起讨论学问。但望海镇的经历,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开始对民间的传说、鬼神之说产生了兴趣,常常去书店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来读,想了解更多关于人性和善恶的故事。

有一天,林墨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旧书,封面上写着《鬼市异闻录》,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鬼市”的传说,有的和望海镇的“鬼市”相似,有的却截然不同。他翻开书,看到里面有一段话:“鬼市者,非真市也,乃人心之恶所化。心善者,虽入鬼市,亦能寻得生路;心恶者,虽在阳间,亦如处鬼市。”

林墨看着这段话,恍然大悟。原来,“鬼市”并非真的存在于某个地方,而是存在于人的心里。只要人心向善,坚守正义,就不会被“鬼市”所困;反之,若人心向恶,自私自利,就算在阳光之下,也会陷入黑暗。

他合上书,心里豁然开朗。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会带着望海镇的记忆,带着周先生的信念,一直走下去,做一个正直、勇敢、善良的人,用自己的力量,照亮身边的每一寸土地。

第六章 尾声:海镇新生

一年后,林墨再次来到望海镇。

这一次,他没有提着半旧的藤箱,也没有带着沉重的家书,只是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带着一颗轻松的心。刚进镇子,就看到和去年截然不同的景象——青石板路上干干净净,没有了青苔,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着崭新的春联,红色的纸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街上热闹非凡,小贩们的吆喝声、孩子们的笑声、渔民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

林墨沿着青石巷往前走,很快就看到了悦来客栈。客栈的幌子换成了新的,上面“悦来客栈”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门口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掌柜的。

掌柜的看到林墨,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林公子,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望海镇,看看你。”林墨走上前,笑着说,“没想到客栈变化这么大。”

掌柜的热情地拉着他进了客栈:“自从镇魂灯被毁后,望海镇就越来越好了。很多外地的商人都来这里做生意,渔民们的渔货也能卖个好价钱,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客栈大堂里坐满了客人,大多是外地来的商人,正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林墨找了个空位坐下,掌柜的给他泡了一壶好茶,两人聊了起来。

掌柜的告诉林墨,自从去年那件事之后,李道长就留在了望海镇,开了一个小小的道观,平日里帮镇上的人看看风水,治病救人,很受大家尊敬。周明也考上了济南府的学堂,和林墨成了同窗,学习很刻苦,常常写信回来问候镇上的人。

“对了,周明还托我给你带了封信。”掌柜的从柜台后取出一封信,递给林墨。

林墨接过信,信封上是周明熟悉的字迹。他拆开信,里面写着周明在学堂的生活,说他很想念父亲,也很感谢林墨,还说等放假了,要和林墨一起回望海镇,看看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林墨看着信,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望海镇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曾经的伤痛,已经被时间和新生的希望慢慢抚平。

喝完茶,林墨跟着掌柜的去了李道长的道观。道观不大,却很整洁,院子里种着几棵松树,四季常青。李道长正在院子里打坐,看到林墨,赶紧站起身,笑着说:“林公子,别来无恙。”

“道长,我很好。”林墨拱手行礼,“多谢道长去年的帮助。”

“都是应该的。”李道长笑着说,“望海镇能有今天,多亏了你和掌柜的。”

三人在道观里坐了一会儿,李道长给林墨讲了很多望海镇的变化,还带他去了后山。后山不再是去年那片荒芜的坟地,而是种满了果树,春天花开,秋天结果,很多镇上的人都会来这里砍柴、采药,再也没有了诡异的景象。

站在后山上,林墨望着望海镇的全貌。镇子三面环海,蓝色的海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渔民们的渔船在海面上穿梭,像一片片叶子。他想起去年在这里遇到的老妪,想起周先生,想起鬼市的凶险,心里满是感慨。

“时间不早了,我该回济南府了。”林墨说,“下次放假,我会和周明一起再来望海镇。”

李道长和掌柜的送他到镇口,林墨回头望了一眼望海镇,心里充满了不舍。他知道,望海镇已经成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里的人和事,都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离开望海镇时,林墨想起了《鬼市异闻录》里的那句话:“心善者,虽入鬼市,亦能寻得生路。”他知道,只要坚守善良和正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路,都能像望海镇一样,在黑暗之后,迎来光明和新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