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远行者号

活在2085 萧肖凡子 2724 字 16天前

**地点:** 近地轨道“女娲”星舰船坞;DSRA最高战略会议室;改造中的“伏羲号/远行者号”舰桥;舰员公共休息区。

**时间:** 晋升仪式后一个月。

**人物:** 周孜婷, 军洛, 鸿宇, 赵娜, 赵航, 林露, DSRA高层(李振邦将军等), 船坞工程师团队。

“女娲”星舰船坞,人类太空工程皇冠上的明珠。此刻,它巨大的腹腔内,曾经叱咤“深渊巨口”的“伏羲号”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无数工程艇如同忙碌的工蜂,围绕着它伤痕初愈却更显雄壮的舰体飞舞。电弧闪烁,厚重的复合装甲板被吊装焊接,全新的武器阵列模块嵌入预留的基座,巨大的引擎喷口被拆卸下来,替换成流线型更完美、闪烁着幽蓝能量光芒的新型推进单元。

DSRA最高战略会议室,气氛凝重而充满决心。巨大的全息投影上,是“伏羲号”改造计划的详尽蓝图,每一项升级都标注着血红色的“最高优先级”和“深渊巨口经验总结”。

李振邦将军的声音斩钉截铁:“‘深渊巨口’的遭遇证明,我们之前的认知和准备,在真正的深空未知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伏羲号’是英雄舰,但它必须变得更强!改造计划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按时完成!”

投影上,关键升级项被高亮:

1. **“相位折叠”护盾系统:** 基于部分解析的外星能量护盾残留数据(由鸿宇、赵娜主导),结合人类最前沿理论,打造的主动式能量偏转护盾,理论上能抵御更高能级的粒子流和未知能量冲击。

2. **“深渊之眼”级主传感器阵列:** 赵娜主持设计的超远程、多谱段感知矩阵,集成被动侦听、主动扫描、时空涟漪探测(鸿宇的理论贡献),力求在更远的距离上捕捉异常信号,避免再次陷入“巨口”般的被动。

3. **“夸父II型”多功能无人艇蜂群:** 军洛根据实战经验提出的需求,数量更多,装甲更强,具备协同探测、紧急维修、饱和式火力牵制甚至自毁式冲击能力。

4. **“息壤”级生态循环与紧急维生系统:** 林露结合深渊行星恶劣环境和长时间深空航行需求提出的优化方案,大幅提升自持力与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保障。

5. **“轩辕”级量子核心升级:** 提升全舰计算与信息处理能力,为赵娜的逻辑推演、鸿宇的复杂模型计算、林露的信息洪流分析以及全舰战术决策提供更强算力支持。

6. **“共工”级重型冲击炮阵列(谨慎加装):** 周孜婷力主保留的威慑力量,但重新设计为模块化、能量聚焦型,强调瞬间破坏力而非持续火力,用于应对最极端情况。

每一项改造,都凝聚着“深渊巨口”的教训,也承载着对未知星域最深的敬畏与最充分的备战决心。资源在疯狂倾斜,整个DSRA和联合太空军的精华力量都汇聚于此。

---

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另一个问题,在核心六人之间悄然酝酿。

舰员公共休息区(临时搭建在船坞附属区),六人难得地聚在一起。窗外,是正在被“剥皮拆骨”又“重铸筋骨”的伏羲号。

鸿宇灌了口提神饮料,看着窗外:“脱胎换骨啊…不过,‘伏羲号’这名字,承载的是人文始祖的智慧和开创,总觉得…和我们现在要去的那个鬼地方,有点…文不对题?”

赵航摩挲着父亲留下的徽章,接口道:“‘伏羲’是文明的火种,是‘家’的象征。可我们这次…更像是要去寻找‘远航者’的踪迹,是真正的‘远行’。” 他的目光投向深邃的星海方向。

林露轻轻翻动着手中的古卷复制页:“‘伏羲’代表已知的起源与传承,而我们的目标,是未知的彼岸与连接。一个名字,或许应该承载新的期许。”

赵娜调出一个数据模型投影,冷静分析:“名称变更对舰船识别系统影响可控(0.3%冗余计算量),但对团队心理标识和远征意义塑造有显着提升(概率78.6%)。‘伏羲’关联历史与守护,‘远行’更契合主动探索与未知求证的当前核心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