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遥远的共鸣

活在2085 萧肖凡子 2054 字 16天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证据?逻辑?”赵航哼了一声,“咱们差点死在外头,好不容易跟那帮‘星星水母’成了朋友,还帮它们干掉了疯狗(指混沌核心),现在家里那帮坐办公室的反而怀疑咱们?这是什么道理!”

“谨慎是必要的,赵航。”鸿宇推了推眼镜,虽然他对可能的质疑感到不快,但更能理解其中的逻辑,“我们的经历确实超出了常规认知。最高统帅部需要对整个人类文明负责,任何决策都必须基于充分的验证和风险评估。”

“但风险评估不能基于恐惧和偏见。”林露轻声说道,她的眼神比之前坚定了许多,“我们需要让他们理解,星光使者代表的秩序,是人类可以借鉴、可以共存的。而不是一味地视为威胁。”

军洛一直沉默着,此时缓缓开口:“真正的挑战,或许在于如何让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去理解那种……超越了语言描述的连接和感知。我能‘感觉’到花园的意志是善意的,能‘感觉’到墟渊的遥远与不同,但这些‘感觉’,如何转化为能让审查委员会信服的‘证据’?”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数据,还有一套全新的、基于高层意识连接和能量感知的认知体系。这套体系,与地球主流科学范式的兼容性,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需要将数据做到极致。”赵娜总结道,“所有传感器记录、交流过程的能量波动图谱、甚至是我们生理指标在接触过程中的变化,都要整理成无可挑剔的报告。同时,我们需要准备一套清晰、简洁、有说服力的陈述,将我们的经历和判断,用尽可能符合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会议制定了初步的应对策略。团队决定,在剩余航程中,除了常规航行值班,核心任务就是整理、核对、完善所有数据报告,并模拟可能面对的质询场景。

**接下来的日子,探索者号变成了一个高速移动的答辩准备室。**

鸿宇和赵娜带领科学团队,夜以继日地完善数据包,为每一个关键发现都附上了详尽的交叉验证和分析报告。宏宇则准备了关于飞船修复过程的完整技术文档,试图用工程学的语言描述那次神奇的“馈赠”。林露和军洛则合作撰写了一份关于意识连接体验的“主观报告”,虽然明知这部分最难被传统科学界接受,但他们坚持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周孜婷则统筹全局,并着手准备面向最高统帅部和公众的核心陈述稿。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反而进一步加强。共同的挑战和潜在的外部压力,让他们更加意识到彼此支持的重要性。赵航虽然嘴上抱怨,但也老老实实地配合着整理他的飞行记录和作战数据。刘颖则细心地关注着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确保大家不会因过度劳累和压力而崩溃。

**跃迁第25天。**

距离脱离跃迁状态,进入太阳系奥尔特云区域,只剩下最后几天。飞船上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

这天深夜(按照飞船时间),周孜婷独自一人在舰桥值勤。星空隧道依旧无声地流淌,一切显得格外宁静。

突然,军洛的身影出现在舰桥入口。他没有穿制服,只是简单的便装,脸色在控制台的光芒下显得有些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