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理解敌人很重要,但活着理解更重要。”军洛立刻反驳,语气沉稳但坚定,“鸿宇博士,我尊重你的科学追求。但战争,尤其是这种层面、这种未知程度的对抗,情报固然关键,但后勤、据点、战略纵深同样不可或缺。‘守护者’号倾巢而出,深入险境,万一遭遇不测,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艘船,而是人类文明未来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希望。届时,就算我们拿到了再精确的数据,又有什么用?传给谁?”
他指向启龙星的画面:“那里,有大气,有水,有建立自持生态系统的可能。它不仅是基地,更是万一事不可为时,我们,以及我们承载的文明火种,最后的退路和希望。我们必须确保它的安全,并尽快让它运转起来。”
林露看着启龙星的影像,眼神中流露出向往与责任。“我同意军洛的看法。一个稳定的基地,不仅仅意味着生存保障。我可以利用那里的环境,建立大型生态实验室,加速对诺德尼斯植物和‘净化之种’衍生技术的研究,这或许能带来对抗吞噬者的新思路。在颠簸的舰船上,很多实验无法开展。”
“工程角度,我支持建立基地。” **宏宇** 言简意赅地补充,“‘守护者’号经过宇宙花园强化,但长期高强度作战和深空探索,依然需要定期维护、补给。启龙星的资源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船坞和维修站。而且,基地可以作为我们在此星域的传感器网络中枢,扩大预警范围。”
**赵娜** 冷静地分析数据:“根据现有信息计算。方案一:全员侦察虚空之环。高风险,潜在高回报,但一旦失败,代价无法承受。方案二:全员建设启龙星。低风险,稳健,但可能错失获取关键情报的窗口期,导致未来应对被动。”她抬起头,看向周孜婷,“最优解,或许是寻找一个平衡点。”
**刘颖** 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提出意见:“船员们经过长途航行和多次战斗,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绷状态。一个稳定的、类似行星的环境,对于缓解长期太空生活带来的身心压力,预防各种太空适应综合征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长期战斗力。”
赵航左右看了看,挠了挠头:“我这人脑子直,说点实在的。侦察,需要最好的船,最猛的炮,最溜的飞行员,没问题,咱干!但基地也得有人守啊,总不能咱们在前头拼命,老家被人偷了吧?虽然这地方看起来鸟不拉屎,但谁知道呢?我的建议是,好东西别放一个篮子里。”
会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权衡。
周孜婷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同伴的脸,将他们眼中的坚持、担忧、渴望和理性尽收眼底。她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
“各位的意见都很重要,也都有其道理。正因如此,我决定……**分头行动**。”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看向她。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意味着我们将暂时分开,力量分散。”周孜婷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但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最能兼顾风险与收益的选择。”
她开始部署:
“**主线一:深空侦察。** 由我亲自指挥。‘守护者’号本体,搭载原探索团队核心成员:军洛,负责全程战术指挥与安全保障;鸿宇,负责科学观测与数据解读;赵航,负责所有舰载飞行器的作战指挥与机动。我们的任务,是前出至虚空之环外围公认的‘安全界限’(如果存在的话),进行为期不超过十五个标准日的深度扫描和有限度探测。原则是:**绝不深入能量迷雾,绝不主动交战,一旦遭遇无法解析的危险,立即撤退。** 我们的目标是获取情报,不是进行决战。”
军洛点了点头,对这个谨慎的方案表示认可。鸿宇虽然对“绝不深入”有些微词,但也明白这是极限。赵航则摩拳擦掌:“终于能去那片黑乎乎的地方遛遛弯了!”
周孜婷目光转向另一边:
“**主线二:基地建设。** 由林露担任地表总指挥,宏宇任工程总负责,赵娜负责基地数据系统与行星防御网络构建,刘颖负责全体地面人员的医疗与健康。你们将率领‘守护者’号上百分之七十的工程人员、科研辅助人员、陆战队主力以及大部分基建模块,前往启龙星,选定最佳位置,建立‘龙吟’前哨基地。你们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让基地具备基本自持能力、防御能力和对星团的持续监控能力。这是我们的根,必须扎稳。”
林露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但她眼神坚定:“明白,指挥官。我们会让龙吟基地成为人类在深空最坚固的堡垒。”宏宇已经开始在数据板上勾画建设优先级。赵娜则开始规划传感器布设方案。刘颖默默计算着需要带往地面的医疗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