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顺势在榻边的胡床上坐下,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向正事,目光转向安静随行、一直含笑不语的荀彧:“文若,近日四方来投者络绎不绝,固然是人心所向的好事。但人多难免混杂,良莠不齐,这甄别、安置、任用之事,头绪纷繁,想必让你劳神费心了。”
荀彧微微倾身,清雅面容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困扰与务实:“主公英明,洞悉症结。如今每日前来投效之人,背景各异,忠奸难辨,才能更是高低不一。彧与几位僚属虽竭力接谈、核查,然人手有限,且全凭个人观感经验,缺乏统一标准,长此以往,不仅效率低下,更恐因主观判断而生出不公,埋下隐患。”
他毫不讳言管理上遇到的困难,态度坦诚而务实。
室内安静下来,几道目光若有若无地飘向榻上的周晏,连大大咧咧的夏侯惇也看了过来,似乎想听听这位被孟德兄如此推崇的年轻人有何高见。
周晏依旧靠在那里,眼神似乎有些放空,望着屋顶的椽子,一副病体未愈、神思不属的模样。
“子宁,”曹操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明确的征询与期待,“对此纷乱局面,可有见解以教我?”
周晏像是被从沉思中唤醒,慢悠悠地抬起眼皮,下意识地抬手揉了揉依旧有些昏沉的额角,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慵懒的、怕麻烦的神情,语速不快:
“哦……人一多,没个规矩章程,确实容易乱套,也难为文若先生事事亲力亲为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才字句清晰地缓缓道来:
“既然混乱,那就定个规矩。依我浅见,甄选人才,无非考察三点:一看其‘志’,是否真心认同将军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志向,而非首鼠两端、唯利是图之辈;二看其‘性’,品性是否敦厚可靠,顾全大局,非奸猾自私、不堪信任之徒;三看其‘能’,是否具备相应的真才实学,或勇力,或智谋,或理事之才,足以胜任所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