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带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水中,让原本因技术革新而充满生机的兵工厂,瞬间被一种紧张凝重的氛围所笼罩。
沈未央没有片刻耽搁,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对赵工和李德贵快速交代了几句,便随秦穆乘车返回霍府。
路上,他透过车窗看着奉垣城依旧熙攘的街景,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尚且安宁的景象,不知还能维持多久。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攫住了他,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个人的知识与技能,与成千上万人的生死、一方土地的存亡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霍聿枭不在书房,而是在议事厅。厅内烟雾缭绕,几个高级军官和幕僚围在巨大的沙盘前,气氛肃杀。霍聿枭站在主位,眉头紧锁,手指在沙盘上代表边境线的位置重重敲击着。
看到沈未央进来,他抬手止住了正在发言的一位参谋,目光直接投向他:“长话短说,兵工厂现有的合格弹药库存,加上改进后的生产线全力运转,能支撑多久?”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沈未央身上。这些戎马半生的军官们看着这个穿着长衫、与军营格格不入的年轻人,眼神里有好奇,有怀疑,也有一丝因督军态度而带来的审视。
沈未央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一旁空着的桌案前,拿起纸笔,一边快速书写计算,一边清晰陈述:
“根据过去七天样板生产线的平均日产量和合格率,以及现有合格品库存……如果对方投入的兵力在一个师左右,战斗强度中等,以防御战为主,预计可以支撑十五到二十天的激烈交火。”
他报出一个数字,然后补充道:“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前提是原材料供应不能断,生产线不能出大的故障,并且……对方没有投入我们未知的重型火炮或获得持续的、大量的外部弹药补给。”
他的语速不快,条理清晰,数据明确,没有任何含糊其辞。那种基于精确计算和严谨逻辑的自信,让在场原本有些轻视他的军官们,神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霍聿枭盯着他,目光锐利:“二十天……如果我要你在十天内,将产能再提升三成呢?”
沈未央抬起头,迎上他充满压迫感的视线,大脑飞速运转:“可以,但有条件。”
“说。”
“第一,我需要更多的熟练工人,尤其是机械维修方面的。第二,电力供应必须绝对优先保证兵工厂,特别是晚班。第三,”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军官,“我需要战场的弹药消耗数据反馈,越详细越好。哑火率、不同武器的弹药消耗速度、敌方武器对我方火力的压制情况……这些数据能帮助我进一步优化生产重点和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