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南归携铁令

奉垣城火车站,依旧是那条月台,红毯却已撤去,只剩下北地特有的、带着钢铁气息的肃杀秋风。南方代表团的专列冷冷地停在轨道上,与来时的张扬奢华相比,此刻更像一条蛰伏的、失意的铁蛇。

宋文昌站在车厢门口,脸色灰败,往日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更添几分落魄。他身后的一众随员,个个垂头丧气,眼神躲闪,不敢与月台上送行(或者说监视)的北地军官对视。那日谈判桌上趾高气扬的技术顾问,此刻更是恨不得将脑袋缩进衣领里。

霍聿枭并未亲自前来,代表北地送行的,是外交署的一名司长,态度礼貌而疏离,程式化地履行着外交礼仪。

“宋次长,一路顺风。”司长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什么情绪。

宋文昌嘴角勉强扯动了一下,想挤出一个符合外交礼仪的笑容,却最终只化作一个略显僵硬的点头。他抬眼,最后望了一眼这座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愈发硬朗而充满生机的城市,心中五味杂陈。来时,他带着金陵城的优越感和“招安”的使命;归时,他怀中揣着的,是一份几乎全盘接受了北地最初条件的《南北经济协作与互不侵犯初步协定》草案,以及一份关于前线大捷、北地技术再次突破的、沉甸甸的《启明报》。

这份协定,与他和南都最初设想的“吞并”或“招安”相去甚远,更像是一份城下之盟,只不过,北地用的是技术和大炮,而非传统的刀剑。

专列缓缓启动,驶离奉垣站,将那座象征着北地力量与不屈的城市渐渐抛在身后。车厢内,一片死寂,与车外北地旷野的辽阔生机形成残酷对比。

宋文昌独自坐在包厢里,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倒退,他却视而不见。他手中摩挲着那份协定草案的副本,指尖冰凉。

协定核心条款清晰而冷酷:

一、南方承认北地对现有控制区域的完全自治权,不再以“中央政府”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或“改编”。

二、南北双方开放指定口岸进行贸易,北地享有最惠待遇;南方控制的湘赣钨矿,北地享有优先采购权及部分联合开发权。

三、九江船厂进行股份制改造,北地以技术和管理入股,占据百分之三十五股权,并获得相应技术共享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