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了虔信徒提供的稳定而庞大的信仰之力,以及“神圣壁垒”带来的安全感,陈默的心态愈发沉稳。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提升身体素质和治疗能力,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知识。
无论是为了更好的在现实中立足,还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自身和这个逐渐展露真容的世界,智慧与知识都显得至关重要。而他的信仰体系,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条捷径。
他开始有意识地在公司和日常生活中,留意那些可能拥有“智慧”或“知识”特质的人。他不再主动去帮助所有人,而是进行筛选和观察。
他发现测试部的一位老工程师,虽然沉默寡言,但解决技术难题时总有过人见解,眼神里透着一种专注和洞察;
他发现楼下书店的老板,并非单纯卖书,对各类书籍的作者、版本、思想脉络如数家珍,谈吐间自有乾坤;
他甚至发现常去的那家早餐店的老板,对于食材搭配、火候掌握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实践,近乎于道。
这些人,都可能是潜在的“知识”或“智慧”特质的提供者。
但他没有贸然行动。经历了之前的教训,他深知“现实锚点”的重要性,也知道贸然链接可能带来的风险。他需要机会,需要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方式与这些目标建立连接,从而埋下高质量的“知识之种”。
机会很快来了。
公司接了一个重要的新项目,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的交互界面,其中涉及大量用户心理和行为逻辑的分析。经理张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陈默所在的设计组,但组里几个人讨论了半天,提出的方案都流于表面,不得要领。
陈默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并没有立刻发言,而是等到会议陷入僵局,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才仿佛不经意地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