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且让我看看你的长进。

除非他们这些人胆敢造反,否则根本无法说一个不字。

嬴政牢牢掌控着秦国百万大军,若没有他的命令,连大将军也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即使有人心怀不轨,也无力撼动他的地位。

再说了,谁又能逃得过无孔不入的不良人?

想通这些后,贵族们只能叹息,束手无策。

与之相反,平民百姓听闻此事后,先是震惊,再是难以置信。

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处于最底层,除非天资卓绝又得贵人提携,否则难以翻身,世代贫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嬴政一纸诏令,竟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许多人甚至不敢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向来视他们如尘土,怎会允许他们踏入官场?直到朝廷一再声明,百姓们才渐渐相信这是真的。

尤其那些读书人,更是心潮澎湃。

多少寒窗苦读之士,只为得到一次举荐的机会,施展抱负。

可大多数人却连门路都找不到。

而科举的出现,让他们终于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或许真能一鸣惊人!虽未正式推行,但希望已近在眼前。

四国百姓半信半疑,真有这般好事?尽管如此,他们心中仍燃起一丝期待,只待消息传来,便知真假。

此刻,炎黄学宫已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

……

繁华的咸阳城人流如织,不仅有本地百姓,还有来自四国的游历者、商人,以及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寒门学子。

他们纷纷涌入此地,想亲眼看看秦国的科举究竟是真是假。

正午时分,两名气质出众的年轻男子漫步街头,正是韩非和嬴天衡。

韩非听闻科举一事,懊悔未能亲历,便拉着嬴天衡出来一探究竟,顺便再听他细说其中门道。

韩非环顾四周,这是他入秦以来首次外出闲逛,心中充满好奇——这个从贫瘠之地崛起的强国,究竟有何不同?

转了一圈后,他发觉秦国与列国最大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咸阳城的生活称不上富足,但其井然有序令人惊叹。

无论贵族平民,都恪守本分,整座城池犹如精密的机杼,运转得滴水不漏。

更令人触动的是,这里的百姓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笃信国家会愈发强盛,并为此倾注全力。

目睹此景,韩非不禁想起故国。

大han的子民脸上常挂绝望,对朝廷早已失去信任。

究其根源,终究是统治阶层的失职。

他愈发确信:唯有赢得民心,让底层百姓真正认同这个国家,社稷方能昌盛。

眼前的秦国,竟与他魂牵梦萦的理想国度不谋而合。

时值隆冬,街头寒风刺骨,但行人脸上都绽放着暖阳般的笑容。

此时炎黄学宫即将落成,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尾声。

韩非不无担忧地问:"殿下广纳七国学子,就不怕列国细作混入?"

嬴天衡闻言轻笑:"能混进来是他们的能耐。

不过..."他眼底闪过锐芒,"想走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列国给不了的,我大秦能给。

你说,这些人最终会作何选择?"

首批招生虽以秦国为主,但并不拒绝他国学子。

朝廷的诏令即将发往各郡县,借官府之力广而告之。

嬴天衡深谙借势之道——既然能用朝廷的渠道,何必亲力亲为?他望着学宫朱红的大门,仿佛已看见天下英才汇聚于此的盛况。

此事由嬴政负责,效果胜过他人。

为激励百姓参与,嬴天衡在通告末尾让嬴政许下承诺:凡以优异成绩自炎黄学宫毕业者,皆有机会任职地方乃至都城,无论是否秦人。

只要通过考核并顺利结业,前途无限!

若类比后世,便如某校毕业生可直接获得公务员资格。

在嬴天衡看来,这不过是一纸空谈,机会有无全凭秦国掌控。

但当时之人难辨虚实,如此飞黄腾达的良机,谁肯错过?

此举极具诱惑力。

彼时无科举,求官唯二途:世袭,或他人举荐。

若运气极佳,或能得君王赏识!然而,对寻常百姓而言,二者皆非易事,故寒门难登高位,士卒难跻显贵。

即便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平民出头仍多赖军功。

但并非人人擅武略,天赋各异,诸多人才因此埋没。

可以预见,招生之日,秦国上下必将人潮涌动。

不过,嬴天衡不打算广纳学生。

其一,炎黄学宫尚属试行,旨在培养精英。

若来者不拒,既无足够场地,亦难应付庞杂事务。

其二,入学需满足两项要求:

第一,求学态度端正。

此地非权贵嬉戏镀金之所,若存混迹之心,休想踏入大门。

第二,需有基本素养。

地痞文盲之流,一概不收。

此乃培养俊才之地,非启蒙学堂。

欲走精英之路,门槛自高。

不识字者,可先习字再来。

现今秦国各地正逐步安排儒生,教授百姓识字。

炎黄学宫目前教师数量尚可,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仅有一个多月的筹备期,难以承担过多学生。

道家、阴阳家、儒家和公输家提供的师资力量较强,其余学派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仅能胜任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