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数据如潮水般涌入。
看着城管队员收起手机,脸色复杂地说了句“下不为例”后转身离开,赵子轩悄悄对林枫比了个“OK”的手势。
危机暂时解除,但他们都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
真正的破局点,在别处。
此刻,陈默正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快得几乎出现残影。
他不仅仅在收集问卷,更在利用自己编写的爬虫程序,疯狂抓取着全市公开的交通数据——每一条地铁线路的末班车时刻表、各大网约车平台发布的夜间热力图、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地理分布……所有这些冰冷的数据,在他的整合下,渐渐勾勒出这座城市深夜里一张无形的、充满焦虑与需求的脉络图。
两天后,一份名为《城市夜间流动性与安全保障白皮书》的深度报告被他整理了出来。
没有署名,没有注明来源,只有详实的数据和冷静的分析。
他通过一个加密渠道,将这份文件发送到了市交通委员会一位以锐意改革着称的匿名委员的私人邮箱里。
这步棋走得极其冒险,像是在深夜里投出的一枚石子,不知道会激起怎样的涟漪,甚至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
然而,三天后,市政府的官方公众号上,一篇名为《关于优化青年职工夜间出行保障的初步设想》的推文悄然发布。
文中提及,市相关部门近期通过“多渠道数据”注意到青年群体的夜间出行难题,并计划启动专项调研。
几乎是同一时间,科技园区的保安老刀,那个曾用“公司规定”把他们堵在门外的固执男人,主动找到了林枫他们临时挪到的角落。
他手里捏着一串钥匙,神情有些不自然,递了过来:“我们三号那个保安岗亭一直空着,地方不大,但能挡风。你们……搬过去吧。”
林枫有些意外,看着他。
老刀躲闪着他的目光,声音低沉了许多:“你们那个地图……能不能……也教教我怎么用?”他顿了顿,像是下了很大决心才说出口,“我女儿……在城西上班,也是干你们这行的,上周加班晚了,没赶上地铁,一个人在车站困到半夜……”
小主,
林枫什么都没说,只是从包里拿出一本打印好的简易操作手册,塞进了老刀粗糙的手掌里。
当晚,那个小小的保安岗亭里亮起了温暖的灯光。
岗亭的玻璃窗上,贴了一张用马克笔手写的A4纸,字迹不算漂亮,却很用心——“夜归人补给站”。
“守护计划”像一株破土而出的野草,在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地方,以一种顽强的姿态扎下了根。
但这股力量,也终于传到了公司高层的耳朵里。
紧急召开的部门会议上,气氛压抑得可怕。
项目主管唾沫横飞地汇报着舆情风险,将林枫等人的行为定性为“无组织无纪律的擅自行动”,并强调必须立刻“控制舆情,消除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