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大学生像一股旋风,瞬间改变了404基地的沉闷气氛。
他们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就把图书馆当成了研发中心,围坐在一起翻阅着过时的计算机硬件手册;他们没有足够的电源插座,就厚着脸皮去食堂跟打饭阿姨商量,借用空闲的插座测试主板;他们没有专业的防静电工作台,就从快递站捡回大量的废纸箱,铺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每一个零部件。
赵子轩嗅到了这里面蕴含的巨大能量,他架起手机,开启了全程直播。
直播间的标题简单粗暴:《当代大学生如何用废品造互联网》。
弹幕瞬间被点燃了。
“卧槽,这比我们学校的实验课有意思一万倍!”
“用快递纸箱做防静电垫,我怎么没想到,学到了!”
“我们学院也想组队!求一个联系方式!”
与此同时,陈默正在进行一场更深层次的革命。
他意识到,单纯依靠提升硬件性能来构建网络,他们永远追不上那些商业巨头的脚步。
他们的优势,在于“群体”。
他将原本复杂的“去中心化通信”协议彻底打碎、重构,拆解成无数个可以模块化独立运行的“信号碎片”。
在这个新的体系下,每一台性能低下的旧电脑都无需承担庞大的运算任务,它们只需要像一个微小的神经元,负责接收并转发一小片数据。
当足够多的“神经元”同时工作时,这些碎片化的信号就能拼接成一个完整、稳定且无法被轻易摧毁的网络。
他给这个协议起了一个名字——“萤火协议”。
“我们不需要依赖巨头的灯塔来照亮航路,”他在团队的白板上写下这行字,“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粒微尘,都能点亮自己的星光。”
测试的那天晚上,整个基地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随着陈默敲下回车键,37台形态各异的翻新机同时上线,它们的指示灯在昏暗的房间里,像一片深呼吸的星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秒钟后,那个消失已久的信号站页面,终于重新可以访问了。
首页上没有广告,没有宣传语,只有一个不断向上滚动的列表,自动弹了出来——那上面是每一个捐赠者的昵称和他们所在的城市。
林枫看着屏幕上那串缓缓滚动的光点,像极了童年记忆里,夏夜田埂边漫天飞舞的萤火。
然而,这片刚刚燃起的星光,很快就迎来了试图将其扑灭的狂风。
青禾资本的动作开始了。
某个国内头部的流量平台,突然毫无征兆地下架了赵子轩所有关于“公益文旅”的视频,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内容与平台商业定位不符”。